很得意地拿著萬民書給李承乾看,告訴他,等你禪位的時候,如果也有百姓給你上這樣的萬民書,你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否則你就是一個無能之君!

李二陛下離開皇宮的時候是昂頭挺胸的離開的。一臉的驕傲,毫無挫敗感,他把萬民書留給了李承乾,作為他永遠的鞭策,李承乾在那個時候就發誓,至少也要兩萬民書才能夠讓自己滿足,然後退位,否則。自己也太沒有面子了,既然父親做出了表率。那麼自己也不能落後才是,並且最後的那個晚上,李二陛下告訴李承乾,只有皇帝主動禪位,才是目前可以找到的保證大唐千秋萬代的最好方式。

蘇寧甚至還小聲的說什麼嫡長子並非一定要繼承皇位,應該是立賢不立長的。結果被李二陛下一拍腦袋瓜子,蘇寧立刻改口說長者最賢那是最好的,李二陛下這才放過蘇寧,但是這句話卻在李承乾的心裡面留下了很重要的影響,他開始考慮。如果之後自己的長子李象並不能夠達到自己的要求和保證大唐帝國安定的要求,是否自己依然要禪位於他,而不是其他的兒子?

他自認在治國上,眾兄弟沒有一人是他的對手,雖然自己在學問上不如李泰,在勇武剛毅上不如李恪,但是綜合看來,自己是最強最適合做皇帝的,但是,如果自己立下的皇太子並不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治理國家,自己是否還要拘泥於嫡長子繼承製呢?對於國家來說,嫡長子是否一定是那麼重要的?

不過目前考慮這些還是有些早了,自己才二十七歲,比父親繼承皇位的時候還要年輕一歲,自己至少也要做二十年皇帝才好,才不至於輸給父親,反正在精力不濟之前,李承乾沒有打算退位,李象僅僅八歲,怎麼可能做得好皇帝?那是不現實的。

李承乾朝氣蓬勃的成為了皇帝,氣勢恢宏的承和之治也就此展開,後人對於承和之治的評價並不是貞觀遺風,而是比之貞觀時代更加彭勃向上的時代,雖然承和時代在武功上沒有貞觀時代那麼耀眼,大唐在承和年間進行的戰爭次數也比不上貞觀時代那麼頻繁,那麼猛烈,幾乎年年有戰,但是承和時代卻是被人們評為最名副其實的時代。

李承乾登位之初,就在新皇帝登基的大朝會上告訴所有臣子,貞觀二十年以來,我們大唐將國土拓展了三倍不止,遠超神州曾經達到的所有範圍,遠邁秦漢,這是大唐所創下的前所未有的輝煌,也是太上皇李二陛下的最大功績,但是在兇猛的拓邊戰爭之後,我們所進行的新近佔領土地的治理卻落了下乘,消化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佔領的速度,所以朕即位以後,將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土地和外族人的治理上,而非是繼續拓邊。

如果這些土地不能治理好,那麼當我們與更加遙遠的敵人作戰的時候,本該成為我軍後方的這些新近土地就會爆發一輪又一輪的造反事件,我們一邊打仗一邊鎮壓造反,那是兩路作戰,得不償失,所以與其急功近利的繼續拓邊,還不如靜下心來,將這些佔據的土地慢慢的消化掉,然後等到積累了足夠的國力和軍力之後,迅猛拓邊,給敵人致命一擊,使他們根本反應不過來。

對於安西都護府提出的波斯攻略計劃被李承乾下令暫時凍結,安西都護府和安西軍不得主動挑起和波斯人的戰爭,當然了,如果波斯人主動挑釁我們,我們也要毫不猶豫的反擊,打疼他們,讓他們不敢繼續和我們打,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波斯帝國雖然已經接近崩潰,但是卻處於一個崩而不潰的過程,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不要參合,波斯平民要來。我們接收,但是軍隊要來,定殺不饒!

我們要慢慢的發展自己,慢慢地等待波斯全面崩潰的時刻,等到那個時刻,我們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然後和最強的羅馬帝國決戰,另外,對於阿拉伯特區的控制一定要加強,如果阿拉伯特區並不能夠保證絕對的控制,那麼我們和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