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損失了多少?儲戶的錢還安全麼?

可滙豐的態度一如既往地高傲和強硬——到時候,具體情況自然會告訴你們,急什麼!至於存款安全性,這不廢話麼,說全香江的錢都存在滙豐這裡也不為過,你那三瓜倆棗好意思杞人憂天麼?

其實,滙豐如此嘴硬,也有自己的苦衷,如果直接說,出現的問題涉及到數百億港元的資金,必定會更加一石激起千層浪,讓自己成為漩渦的中心。

不過,滙豐遮遮掩掩的作用畢竟有個限度。香江有那麼多的財經媒體呢,總有幾個具備真材實料,能從公開的資訊當中,分析出來一個大致的結果。

1986年,香江本地生產總值3000多億港元。相比之下,“黑色星期一”之前的勤和一系爭奪大戰當中,雙方各自宣稱動員的資金規模,加起來逼近1000港元。做為進攻方的發動機,滙豐可能光動嘴不動手麼?

尤其當楊守成這樣的“大儲戶”帶頭上演了一場傳遍全港的踢館好戲後,一場本應該不可能發生的擠兌風暴,便無法避免地形成了。其超出了所有香江精英階層的認知,感覺香江的天都要塌了。

在每天高達數億港元的存款流失壓力下,滙豐到底能撐多久,估計只有瞭解被除數的滙豐最核心的成員,才能計算出來。

為此,滙豐主席浦偉仕鎮定地對外宣稱:“相信過段時間,儲戶的恐慌和跟風負能量就會釋放得差不多了,而滙豐有實力應對所有集中提款要求。到頭來,他們會發現,滙豐才是最值得信賴的銀行,並重歸滙豐的懷抱。”

但在內部的董事會議上,這位滙豐大班則狗急跳牆地盡露綁匪嘴臉,“之前那些接二連三陷入危機的華資銀行,最後都有港府和滙豐來拯救。可如果滙豐也出現這個局面,那就意味著,整個香江金融體系都要坍塌。所以,我們不用太著急,有人比我們更著急。”

事實確實如此,本來就被股市搞得焦頭爛額的港府,看到滙豐出現被擠兌的現象後,簡直如喪考批一般,越發地使出渾身解數,來應對這場空前的大亂。

當然了,浦偉仕的鎮定姿態都是擺出來給外人看的,眼瞧著滙豐的家底一天天地癟下去,心裡有多上火,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讓浦偉仕腦袋發炸的是,這天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今年已經87歲高齡,但仍每天堅持上班的恒生銀行創辦人之一、現在擔任名譽董事長的何善衡。

1965年,香江發生銀行擠提風潮。當恒生銀行的現金將要提清時,就是何善衡走投無路之下當機立斷,決定把百分之五十一的銀行股權,賣給滙豐銀行。

於是乎,滙豐不但撿了一個大便宜,還無形當中去掉了香江銀行業最大的競爭對手。

何善衡這個人很務實,雖然經營超過三十年的恒生話事權就此斷送,成為其畢生憾事,更是為此哭了兩晚。但出售當天,他仍親自主持會議,不斷向員工解釋,只有這樣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最後總算穩定住了軍心。

委身於滙豐後,恒生銀行倒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藉助滙豐這個強有力的後盾,發展成就僅次於滙豐。

不過,最近幾個月,恒生銀行幾乎把這些年得到的好處都搭進去了。

由於和李半城早在創業之時便結下了交情,恒生銀行自然被捲入收購大戰的對方,貸走了不小的款子。

再加上滙豐遭遇擠兌後,恒生銀行也稀裡糊塗地被連累了一番,何善衡這位恒生銀行的精神領袖,終於忍無可忍了。

見到浦偉仕後,何善衡直接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二十多年以來,滙豐只向恒生銀行董事局派出代表,並不干涉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以及日常運作,可最近你們突然把一些承兌業務轉嫁到了恒生的頭上,不合規矩啊。”

心情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