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程度是有目共睹的。

榮登1987年美國票房榜首的《花木蘭》,在暑期檔熱映之後,依然有螢幕為其保留位置,並持續到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前後。

用具體的數字來說話,截至1988年2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公佈時,所有5部獲最佳影片獎提名的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總收入為4億多美元。其中,《花木蘭》貢獻了一半多的份額,《致命誘惑》以1億4229萬5229美元位居次席,之後分別為收入3671萬2098美元的《收播新聞》、收入2536萬9070美元的《月色撩人》、收入1191萬2886美元的《末代皇帝》。

由此可見,《花木蘭》是多麼地有觀眾緣。而當中不乏風雲人物,比如著名的美國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貝蒂·弗裡丹。尤其後者,堪稱粉絲。

做為20世紀60年代晚期女性_解放運動的主要締造者之一,聞名世界的貝蒂·弗裡丹,往往以典型郊區家庭主婦的身份示人。

早在1949年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貝蒂·弗裡丹獲得了產假;但五年後其為生第二個孩子申請產假的時候卻被炒了魷魚。這個經歷喚起了她對女性問題的思考。

1957年,貝蒂·弗裡丹那一級的史密斯學院同學,畢業15年後重新聚首。她對昔日同窗進行了一次深入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同學,絕大多數都已經成為深居簡出的家庭主婦,但也在心底悄悄自問:“就這樣生活下去?”

貝蒂·弗裡丹的這份調查結果和評論文章,啟發了之後5年多的研究和思索,並最終化為被普遍視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書籍之一的《女性_的奧秘》。

這本1963年出版的書,揭示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大美國婦女的生活狀態,以及普遍存在於她們身上的“無名”的精神問題。

貝蒂·弗裡丹對這一無名問題的原因,一種當時普遍流行的思想,即所謂“女性_的奧秘”,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走訪了大量婦女和相關人士後,貝蒂·弗裡丹透過分析和例項,揭露了“女性_的奧秘”的荒唐之處。

自此以後,貝蒂·弗裡丹正式踏上女權運動的跑道。不但協助建立美國全國婦女組織,更擔任掌門達6年之久。1970年橫跨全美的女性大罷工,便是她在這一組織的謝幕之作。

顯而易見,現在貝蒂·弗裡丹從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身上,又找到了表達訴求的突破口,無形當中讓這部電影越發地吸人氣。

要知道,女權運動已經獲得了很多成果,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部分發達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現在正處於所謂的第二階段女權主義運動和第三階段女權主義運動的交接期,思想非常活躍,光是關於美貌這一點便展開了各種爭論:女權主義應當贊成美還是反對美?贊成麥當娜還是反對麥當娜?贊成美容手術還是反對美容手術?

麥當娜在美國、梅豔芳在香江的那種壞女孩的叛逆造型,為什麼如此有市場,就和這種女權主義運動不無關係。

於是乎,電影《花木蘭》在藝術性、商業價值之外,又多了一道西方世界津津樂道的思想性光環,可謂越來越高大上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必須買賬。

……

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幕後,收視率也隨即出爐,還好沒有白費心血地空忙乎一場——播出時段裡平均有約4220萬觀眾收看,與前一年相比提高了13%;所有曾觀看部分時段節目的觀眾,總數估計有7000萬。

從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的資料看,節目的表現好過前一年,吸引了29。2%的家庭觀看,收視率超過49%。

只是,專業評價就不那麼給面子了,包括《洛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