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地推動此事。
迎來送往當中,總算在唐煥面前出現了一個大有名頭的人物,原本時空裡的京海公司創始人王洪德。
“如果能從唐先生這裡得到支援,不用等到過年,我就願意放棄公職,出來創業。”寒暄過後的王洪德,語氣裡帶著一種鏗鏘有力。
聽了這話,唐煥不禁有些好奇,“實話實說,王工如此果決的表態,實在不多見啊。”
“沒辦法,這也是現實逼得我如此選擇。”王洪德苦笑一聲後,坦誠地回答。
王洪德是計算所裡負責機房建設的工程師,職務為計算所第四研究室供電空調系統組長。不過現在他已經被停職了,正在接受調查,原因是知青社事件。
大型計算機的嬌氣,是眾所周知的,要溫度、要溼度、要抗干擾、要淨化,還有接地系統等等。
買入了這些裝置的單位,都要為它建一個“雞窩”,可國內機房裝備技術研究領域仍有大片空白,於是紛紛來計算所諮詢有關機房建設的問題。以協助搞好計算機抗干擾系統、供電系統、空調系統的設計研製和開發,而王洪德正是這個方面的專家。
計算所有一個為解決知青就業問題而成立的知青社,王洪德作為該社的顧問,為他們介紹了很多機房工程的活兒。
現階段,知青就業的形勢很嚴峻,國家甚至為此出臺一個政策,如果一個單位的用工比例有百分之六十為知青,那就免除營業稅。
很多單位為了享受這個待遇,特意用各種法子鑽空子,比如每個月給知青20塊錢,而對方也不用上班,單位只為了撐到這個用工比例,節省下的稅款直接就把這個損失彌補回來了。
計算所的知青社,其成員主要是那些教授和專家的孩子,返城後只能靠搬磚、運砂石、做清潔之類的笨重工作賺取微薄的收入。
一心想幫助這些知青的王洪德,辦了一個培訓班,由其做機房裝置的設計,讓計算所工廠生產,再指導知青社的成員組裝。
如此一來,既推廣了技術,驗證了大型機房技術的應用前景,又為國家節省了外匯,還改善了知青們的生活條件,可謂一舉數得了。
因為現階段全國上下湧動著計算機的熱潮,所以知青社的效益十分可觀,一年就賺了60多萬元,知青們的月工資從20 幾元漲到了90 元,但做為知青社顧問的王洪德則一直分文未取。
支援知青社從事技術工作,服務社會,成了轟動一時的大新聞。尤其這60多萬元,數目在目前可是很驚人的。
結果王洪德個人不但沒有因此受益,還被打落了塵埃,落了一個“停止工作、接受檢查”的下場。
同時,為了查明他是否在這裡有經濟犯罪行為,海_澱區工商局以”非法經營、投機倒把”為名對他進行調查,中科院和計算所的紀檢部門也派人前來調查。
對此,王洪德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在他看來,自己不但為知青事業出了力,還給單位帶來了巨大的利潤,說是兩全其美也不為過了,但卻被單位如此不信任。
至此,王洪德心中萌生退意,不想在計算所繼續呆下去了。
另外,王洪德也考慮到自己已經46歲了,在學術方面可能不會再有多大的作為了。
同時,他又看到,目前的機房工程具有巨大的市場。
如果抓住這個機會,離開計算所,跳出這個不愉快的環境,出去辦公司,正好可以大幹一番,成就自己的事業,
王洪德目前的狀態,可以概括為“欲幹不能、欲罷不忍”。
正當他思想上進行激烈的鬥爭,舉棋不定的時候,有人向他推薦了唐煥這個天使投資人,直言對方財力雄厚,和中科院合作頗多,加上有親戚在這裡工作,算得上一個知根知底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