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兄伯安親啟,弟劉備拜上。”

“昔我漢室,威加海內,德被四海,然時至今日,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天下紛爭不息。備聞兄長之名,如雷貫耳,知兄仁德寬厚,政績昭昭,乃漢室之忠臣,百姓之父母,國家之支柱也。今備有肺腑之言,願與兄共謀。

“公孫伯圭者,其人性情剛烈,亦一時之豪傑,與公同守幽州之地,本應和衷共濟,共禦外侮。然因一時之忿,致生嫌隙,實乃公孫之過,亦備之所羞見也。今袁紹虎視眈眈,必有吞併幽州之心,其志不在小。若伯圭、兄長兩相猜忌,則幽州危矣,漢室江山亦將歸屬他人。

“備斗膽,願為兄長與公孫伯圭間調和,使化干戈為玉帛。備雖不才,然亦知大局為重。願以身作此擔保。公孫伯圭若有不軌之行,備必率先討之;若兄長疑公孫之誠,備亦願以性命相保。”

“兄長乃漢室宗親,光武皇帝之裔,心繫天下,備深知之。兄長與備同宗同源,今備願與兄長攜手,共扶漢室,使天下重歸一統,百姓安居樂業。萬望兄長以大局為重,棄小嫌而顧大體,與公孫伯圭和解,共御袁紹之患。”

“備受先帝遺詔之命,奉天子、太后於臨淄。備雖無大才,惟願掃平四海,廓清寰宇,匡扶漢室而已。袁紹挾偽帝於鄴城,名為大義,實則為一己私慾。天下乃漢室之天下,非袁紹一家之天下。”

“備雖未曾與兄長相見,然兄長親啟此信,則猶如親見。備實肺腑之言,願兄審時度勢,從善如流。若兄能納備之言,則幽州有幸,漢室復興有望。”

“謹以此書,達於兄長之前,願兄鑑之。備翹首以盼,願聞公之迴音。劉備頓首再拜。”

劉虞閱讀完劉備的書信,心中情感頗為複雜。劉備的言辭懇切,情感真摯,話語中自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力量。

劉虞與劉備可謂是性格還比較相像。他同樣重視自己作為漢室宗親的身份,認為自己肩負著守護漢室江山的重任。

面對袁紹與公孫瓚兩方的夾擊時,他不得不謹慎行事。袁紹勢力龐大,背後更有汝南袁氏,可謂兵強馬壯,且已佔據冀州,對幽州又虎視眈眈。而公孫瓚雖然兵力不如袁紹,但其勇猛善戰,且與自己有著深厚的積怨。若選擇袁紹,答應他的條件,或許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難保日後不會成為袁紹的傀儡。

“劉玄德名揚四海,若要他來擔保……”劉虞正仔細考慮。

劉備的書信,讓劉虞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劉備的勢力,在如今的天下數一數二,其仁德之名更傳遍天下,且與自己同宗同源。更重要的是,劉備在書信中明確表示,願意為自己與公孫瓚的和解作擔保,甚至願意以性命相托。

如果不是郭圖那一番言語,劉虞或許還沒那麼快地就決定此事。雖然荀諶、審配二人,確有好心,是實實在在地向促成劉虞於袁紹的合作。但有郭圖這前科在,劉虞確實沒法把大事交託於他。

劉備這封信,沒有刻意的修飾,但卻偏偏擊中了劉虞的心口。

劉虞沉默片刻,目光在黃忠與簡雍身上來回遊移。這兩個人是劉備派來的使者,他們的言行舉止都代表著劉備的意思。

“二位,汝主玄德的書信我已看過。”劉虞語氣誠懇地說道,“只是……不知二位,可曾見過袁紹的使者?”

黃忠一驚,他對此並無察覺。但簡雍卻上前一步,拱手應答:“回劉公,不知先前離去的兩位文士,可是袁紹的使者?”

“正是。”

劉虞輕嘆一口氣,將審配等人與他談判的大體內容,都向二人說了個清楚。簡雍心中暗喜,劉虞願意把這些事情說出,就說明他內心已經更偏向劉備這邊。加上郭圖這一番胡鬧,可謂起了一個相當大的反作用。如今,要劉虞答應與公孫瓚和解,只差臨門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