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結集南宋新附軍10萬人組成一支大軍二次東征日本。元軍兵分兩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4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9000艘,從慶元、定海啟航”。高麗國王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然而,日本守軍已有前次抗擊蒙古的經驗,他們在箱崎、今津等處沿岸構築防禦工事,並以精銳部隊開進志賀島,與東征元軍進行了激烈戰鬥。

元軍因高麗、漢、蒙古統率之間的矛盾而不能協調作戰。這樣,“蒙古軍在毫無廕庇的前提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兩方對峙達兩個月之久。蒙古軍隊沒有看到勝利的希望。兩個月之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庫樹海岸,蒙古軍再次企圖撤入海上,但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

“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1/3,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計程車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漢文史料也記載到,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次年,派水、陸軍遠攻佔城(今越南南部)。

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的元世祖忽必烈遠征日本卻始終未果,於是在日本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是“神靈之風”(神風)兩度將日本從蒙古人手中解救出來。此後數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對神風頂禮膜拜,興起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此後“神風”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然而,對蒙古戰艦的考證卻否定了這個傳奇。近期發表在英國《新科學家》週刊的一項考古新發現指出:拙劣的設計和造船技藝是導致蒙古艦隊失敗的主要原因。

雖然古代文獻中確有關於1281年日本臺風的記載,但根據現存證據,研究人員無法判斷出那場風暴的強度,以及風暴與蒙古艦隊的沉沒究竟有多大關係。

美國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發現蒙古戰艦粗製濫造,質量低劣。“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材料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許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至於蒙古軍隊的艦船設計,據記載大多是平底河船,並不適於航海。迄今為止,我們沒有在高島附近海域發現V字型遠洋船的龍骨。”佐佐木說。

據漢文史料記載,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15日動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軍艦完工。

當時,造船工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一方面,高麗對於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忽必烈強壓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船艦的設計,據史料記載,1281年蒙古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定,但是此種結構並不適於航海作戰。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一般為8或13個。它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被普遍採用。雖然該結構便於船上分艙,有利於元軍在航海途中進行軍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