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曹廣弼聽李綱這麼說,便知道對方畢竟還不肯深信自己——這倒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曹廣弼並不見怪,也起身道:“本不敢相留,不過……”回顧鄧肅道:“我們那一圖一冊,便贈給李先生吧。”
鄧肅點頭道:“那圖冊交給伯紀,正得其人!我這便去取。”說完轉身入內。
李綱奇道:“什麼圖冊?”
曹廣弼道:“看了便知!”
不久鄧肅出來,拿出一冊,上有千餘字以爰圖畫若干,說道:“這是女真幾位大將的影象,以及曹先生與我連日揣摩的金軍情況,伯紀閱過之後,便知北兵虛實。”
李綱大喜,再看那圖,卻是一副城防圖譜,曹廣弼道:“此為困悶無措時作的守城之圖,亦不知有用無用。大宋將官守城之術甲天下,萬一廣弼是班門弄斧,還請勿見笑。”
李綱欣然道:“曹先生過謙了。此二寶勝過萬金之饋…李綱不敢辭,便代大宋萬千生民謝過了!”
李綱從孔壁:“鄧志宏尚有拳拳之心!這曹二看來也無惡意,只是他言語未盡,尚不可全信。但他說皇上一旦巡幸,京師便難堅守,人心便易散亂此二語均中靶心!但我身為太常寺少卿,眼下難有機緣面聖,如何陳述這等大計?”一路行走,忽然望見一戶熟悉人家,燈籠上寫著一個“吳”字,跌足道:“我怎麼就忘了他!”匆匆朝***處而來。
李綱看到的這座屋宇,乃是大宋給事中吳敏的府第。
按宋代的政治制度,凡政令下達需經幾道程式:先由皇帝與宰相、執政大臣進行平章(即商議),對皇帝的決定,宰執大臣有權反對;如果商議透過,再將“詞頭”(商議結果的要點)交由中書舍人起草,中書舍人有權封還;如果在中書舍人這一關透過了,再將草稿交由給事中審議,給事中有權繳駁;要到給事中這關也透過了,才會將政令返歸皇帝處讓皇帝“畫可”,然後才能批准公佈;公佈之後,臺諫以至有關官員都有權對政令進行議論。皇帝繞開這些程式直接下旨的情況也有,但這種旨意是完全非法的,就是皇帝也不敢輕易亂來。
就這等政令決策、頒行、監督的程式而言,在當世己是極為嚴密、極為先進,就是漢部的決策程式與之相比也略顯粗糙。大宋士人在這等政治氛圍中成長起來,所以陳正匯、李階等人進入漢部後才有那般參政議政的熱情和抗辯封駁的骨氣!至於大宋這等政治體制為何反而導致積貧積弱,這個問題卻極為繁複,非數言能達,眼下只說李綱來見吳敏,吳敏與李綱交情深厚,但見他深夜來訪也感詫異,忙問所為何來。
李綱將自己剛才走訪孔壁:“那裡是嫌疑之地,我本不想孟浪前往,但日間聽聞宮中寶貨在碼頭出現一事,再也坐不住!如今形勢危急,聖上己除太子為開封府牧,恐怕正如那曹二所言,聖上是決意南巡,而欲留東宮以守宗社了!”
道君皇帝怕死,其實就是想趕緊收拾細軟逃跑,李綱雖然心知肚明,但他畢竟是臣子,言語間全用“南巡”。
吳敏沉吟道:“建儲守國,有何不妥?”
李綱道:“守宗社無甚不妥,但以開封府牧守宗社則不妥!如今金寇如此猖獗,宗社若是失守,中原恐無人種!然一開封府牧如何能號令天下豪傑共守此危城?”
吳敏問道:“伯紀的意思是……”
李綱慨然道:“聖上南巡之意若不可挽,為今之計,只有傳位於太子,以令天下!方可共守京師!”
吳敏臉色微變,帝王傳位這種事情最為敏感,雖然宋朝皇帝立儲都要與大臣商量,但大臣主動請求禪讓仍是極惹忌諱之事。
李綱見吳敏猶豫,激之道:“公以獻納論思為職,此時請對,為上極言此事!若言不合聖意,最多也不過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死得其所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