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喧天大寨中,人如貔虎馬如龍。一心忠赤無餘事,只要當朝建大功。”

經典典故:此回中涉及到的“圍魏救趙”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典故。關勝在大名府危急之時,提出攻打梁山泊來解大名府之圍,這是對“圍魏救趙”策略的運用。原本該典故是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為解趙國之圍,率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國回師救援,從而解了趙國之圍。在《水滸傳》這一回中,關勝以此計來應對梁山好漢攻打大名府的局勢。

二、《〈水滸傳〉中“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的周易哲學解析》

《水滸傳》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一直備受關注和研究。在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中,不僅展現了激烈的戰爭場面和複雜的人物關係,還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本文將運用周易哲學的視角,對這一回的情節進行深度解析。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基本的概念,代表著事物的對立與統一。在“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這一情節中,也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的體現。

宋江兵打北京城,展現了陽剛之勢力。宋江率領梁山好漢,以正義之名,向北京城發起進攻。這一行動體現了他們對不公正社會的反抗,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然而,北京城作為朝廷的象徵,代表著陰柔之勢力。這種陰陽之間的對抗,反映了社會矛盾的激化,也是周易哲學中陰陽對立的體現。

關勝議取梁山泊,則是陰柔之策略的運用。關勝作為朝廷將領,提出攻打梁山泊的計策,這是一種以柔克剛的策略。他利用梁山泊的弱點,試圖從內部瓦解梁山勢力。這種策略的運用,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轉化的思想。陰陽並非絕對的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戰爭中,剛柔並濟、攻守兼備,才是取勝之道。

在這一情節中,還可以看到周易哲學中變易的思想。戰爭的形勢是不斷變化的,雙方都在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策略。宋江攻打北京城,一開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隨著朝廷的增援和關勝的計策,形勢逐漸發生了變化。梁山泊也面臨著被攻打和圍困的危險。這種變化體現了周易哲學中事物發展的無常性和不確定性。

同時,在這一情節中,也可以看到周易哲學中不易的思想。儘管形勢不斷變化,但雙方的目標和本質並沒有改變。宋江等人的目標是推翻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而朝廷的目標則是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鎮壓反抗力量。這種不易的本質,是戰爭的根源和動力所在。

從卦象的角度來看,“宋江兵打北京城,關勝議取梁山泊”這一情節可以與一些卦象相對應。比如,宋江兵打北京城可以與乾卦相對應,乾卦代表著剛健、進取,與宋江等人的進攻行動相符合;而關勝議取梁山泊則可以與坤卦相對應,坤卦代表著柔順、包容,與關勝的策略相符合。這種卦象的對應,進一步體現了周易哲學在這一情節中的運用。

在人物的命運和選擇中,也可以看到周易哲學的影響。宋江作為梁山的領袖,他的命運充滿了變數。他一方面要帶領梁山好漢對抗朝廷,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梁山的未來和兄弟們的出路。這種兩難的選擇,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陰陽平衡的思想。宋江需要在正義與生存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帶領梁山走向更好的未來。

關勝作為朝廷將領,他的選擇也體現了周易哲學的影響。他在忠義之間徘徊,既想為朝廷效力,又被梁山好漢的義氣所感動。這種內心的掙扎,反映了周易哲學中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最終,關勝選擇了加入梁山,這也是他在陰陽之間做出的選擇。

此外,在這一回中,還可以看到周易哲學中時位的觀念。宋江等人在不同的時位上,採取了不同的行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