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軍每次進攻時取得勝利,其實都是裝甲師中的部隊用性命給拼出來的。而德軍裝甲師每次的攻堅任務也註定了這些步兵的傷亡率奇高。因為擲彈兵不但要能在進攻中為己方坦克清除對方的反坦克武器,而且有時還有面對敵方裝甲力量明顯佔優時,則充分利用有效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對敵裝甲力量實施打擊,所以裝甲擲彈兵們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反坦克專家。
德國第21裝甲師的擲彈兵早就已經數年的大戰之中磨礪了出來。雖然第21裝甲師在非洲跟英**隊數次惡戰,坦克最後打的只剩下不到十輛,但是第21裝甲師很快就在活下來的那些老兵的支撐下,又再一次的浴火重生。
對於怎麼樣攻擊敵人防守嚴密的陣地,恐怕這個時空中還沒有人能做到想德國裝甲師中的擲彈兵出色了。要是美國步兵進攻陣地時,一定是需要無數的炮火支援,哪怕那些美國士兵從望遠鏡中看到的只是一隻拴在樹上的小狗,美軍士兵也會要求進行炮火偵查,理由十分簡單:萬一那是一條會咬人的瘋狗怎麼辦?而蘇聯軍隊則是在政委同志的一聲大吼之下,全部步兵都會端著裝上了明晃晃的刺刀進行衝鋒,哪怕面對敵人嚴陣以待的機槍陣地也必須執行命令。
但是德國步兵卻不會這樣做。每一個被應招入伍的德國士兵在參加軍隊的第一天就會被告知,個人的力量在戰場上是微乎其微的。他應該永遠跟自己班裡的戰友待在一起。而班長就是他們的領導。
團隊合作精神已經被深深的刻在了德國陸軍國防軍士兵的骨子裡。德國士兵可以拒絕高階的命令,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拒絕他們班長的命令。而往往一個由班為集體組成的戰鬥團隊不管在進攻還是在防守時所發揮的效率都會最高。
四三年時德國步兵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是圍繞著機槍而制定的,說到通用機槍,可謂是相當天才的設計。由於一戰戰敗,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不得製作重機槍。這就像是一根帶電的高壓線一樣一直懸在德國陸軍的頭上。當然德國陸軍受到的限制並不只是這一條,還有許多。但是德國為了發展自己的軍事武器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迴過了條約的限制。德國研究了一種從傳統眼光看來,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這就是Mg系列通用機槍。Mg系列最早的機槍是是在一九三四年設計完成,由毛瑟兵工廠生產而成。
這挺通用機槍,若使用兩腳架,配備75發彈鼓即可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作戰。若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即可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若裝上裝甲車輛,它又是車載機槍;是盟軍步兵的惡夢。其最大特點是不同於馬克沁重機槍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透過頻繁的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俗話說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機槍。二戰中真正死在炮彈中計程車兵遠遠比不上死在機槍子彈上的人多。而德國陸軍班用通用機槍在戰場上那連續不斷的像撕亞麻布一樣的子彈聲響,也讓盟軍士兵體驗到了什麼叫做恐懼。
跟比起來的造價更加的便宜,而且結構更簡單,生產更迅速,在使用時也是相當的可靠、簡單。最重要的一點的射速也大為增加。如果按下扳機不鬆手並保持子彈鏈的連續性,1分鐘可以發射1000發子彈以上。
一千發子彈在戰場上橫飛是什麼場面,恐怕不會有幾個人願意去嘗試一下。所以德軍一個班就有一挺的機槍那絕對是不論在進攻還是在防守時都會成為對手的夢魘。
德軍的小部隊戰術就是環繞著機槍成型,步兵班由機槍組步槍組構成。攻擊時由機槍組負責壓制敵據點,再由步槍組以躍進接敵,最後用手榴彈殲敵於陣地中。而主要的戰術方式是,機槍先透過攻擊發起線佔領隱蔽陣地,步槍組迂迴據點側翼;接下來由機槍正面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