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守萊州有功的總兵楊御番。他也是一位聞名天下的守城將領,也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對於鳳陽的重視程度。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現在暫且不提。

盧九德部按照原定的計劃,先坐船入長江,至南京接收武備。而這時候掌管南京武備的太監也不再藏著捏著了,也不用花費什麼常例,什麼好東西都拿了出來,恨不得把盧九德部武裝到牙齒。

而接收的武備後,盧九德部立刻分兵兩路,黃得功率二千騎兵飛馳去援含山縣,而盧九德率領著主力依舊坐船,逆流而上至和縣,與南京京營形成了一個犄角之勢,擋住了劉國能部深入南直隸。

而這時候劉國能在幹什麼呢?還是按兵不動。獲得大捷以後,劉國能部首先就是收拾戰場,著實大發了一筆洋財。整個部隊的戰鬥力水平也提高了一個擋次。

可接下來劉國能就不知道該如何辦了。

向前進攻他不願意。攻打重兵駐紮的含山縣,怎麼樣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繞過含山縣?劉國能又不敢。把自己的部隊放置在兩支明軍之中,這不就是把自己送入包圍圈的蠢事嗎?

渡長江又不能。不要說劉國能蒐集不到這麼多的船了,就算是蒐集得到,劉國能也不會去做。在含山縣的近萬名明軍又不是豬,等到劉國能渡長江的時候。他們來個半渡而擊,那劉國能想哭都沒地方去。

撤退那是更不可能了。吳世恭已經三令五申地要求劉國能向前與明軍作戰,如果劉國能敢退的話,那不是把自己的家人都送上了刑場嗎?

所以劉國能也只有選擇對峙,等到盧九德部來到和縣以後,他就更有理由按兵不動了。

而在四月下旬,盧九德趕到和縣以後,立刻接過了指揮權。因為在這時候,崇禎皇帝的聖旨也下來了,那名鎮守太監也被免職。回京守冷宮去了。而盧九德就繼任了南京鎮守太監。

人逢喜事精神爽,盧九德立刻下令:向劉國能部發起了進攻。在五月初一,雙方再次展開會戰,盧九德把自己的主力安排在中路,黃得功安排在右翼。而人數最多的原南京京營兵馬則安排在了左翼。

戰鬥一開始,中路和右翼的明軍就連連得手。但高興的時間太短暫了。盧九德很快就沒有了脾氣,那些儀仗兵再次讓盧九德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驚人”的戰鬥力。

而左翼的崩潰,就讓盧九德難以為繼了。無奈之下,盧九德也只能夠從進攻轉為了防禦,也與劉國能部對峙了起來。

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兩軍都沒有了在泥地裡打滾的興趣,逐漸的,雙方就轉入了一場“靜坐戰爭”,不敢再冒然地投入戰鬥。

劉國能的所為。讓吳世恭是萬分惱火,他不是要劉國能牽制住南直隸的明軍的,而是要消耗掉南直隸的明軍。可是也不能夠逼迫得劉國能太狠,所以現在的吳世恭,除了讓葉宇飛不斷地催促劉國能出戰以外,也只能夠隨他而去了。

而現在的農民軍,表現最精彩的又轉為了八大王張獻忠了。

在襄陽大敗以後,張獻忠和羅汝才組成了聯軍,他們先是與其他各營的農民軍分道揚鑣,接著經宜城,在荊門處出乎意料地再次渡過漢江,奇襲應城。

應城之戰,充分展示出張獻忠的機智與勇敢。當他率軍來到應城城下,沒有停留,自東而西,繞城而過,在城西十里駐下。只派出由老弱組成的小股部隊,佯作攻打西門和南門的模樣,而不以實力攻打。

守城的明軍以為農民軍害怕他們,不敢攻城。遂派出部隊出擊,而農民軍則按照張獻忠的部署放棄輜重逃跑,明軍更是趾高氣揚,甚至恥笑農民軍真的是無能。

實際上,張獻忠早已將重兵埋伏在應城的東、北兩門之郊外。四天後,一個和尚居然身穿自己從應城內,一名林姓翰林家弄來的一副鐵甲,帶著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