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內外博弈(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宇成功瓦解了英國與法國的陰謀後,東方共榮聯盟的地位愈發穩固。然而,張宇明白,外部威脅雖然暫時被遏制,但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多國利益分配和文化差異上,聯盟內的各國依然有著潛在的矛盾。
為確保聯盟的長期穩定,張宇決定進一步強化聯盟的結構和制度,讓每個成員國都能在共同的框架內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內部動盪。他深知,這不僅是對列強陰謀的防範,更是對聯盟未來發展的戰略佈局。
聯盟的改革與制度化
張宇開始與各國的領導人進行更為頻繁的溝通。他首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共榮理事會”制度,這個理事會由聯盟內的各國領袖輪流擔任主席,每個成員國都有平等的發言權,並且在重大決策上採用投票制度。這一制度的目的是讓每個國家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防止大清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
為了讓聯盟內部的溝通更加順暢,張宇還建議設立常駐的外交機構,各國可以派遣使節駐紮在大清,同時大清也會派遣使節到各成員國,以加強彼此之間的政治與文化交流。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聯盟成員之間的透明度,還讓張宇能夠更直接地瞭解各國的需求和問題。
在資源分配上,張宇特別重視公平與透明。他透過系統提供的科技功能,制定了一套複雜但精準的資源分配演算法,確保每個國家根據其人口、資源和貢獻分配到相應的利益。同時,他也鼓勵各國加強自主經濟建設,透過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幫助它們實現更大的經濟自主性。
應對文化衝突
聯盟內成員國文化背景各異,宗教信仰、社會制度都存在巨大差異,如何在這樣的多元文化中找到平衡點,成為了張宇面臨的另一大挑戰。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宗教問題一直是社會矛盾的根源,而西方列強也在積極利用這些矛盾製造混亂。
為了化解這種衝突,張宇決定透過文化交流來緩解矛盾。他設立了一個“文化共榮計劃”,鼓勵各國互相派遣學生和學者進行文化與宗教的交流。大清在此過程中扮演了橋樑的角色,既尊重每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又透過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來調和各國之間的差異。
在埃及和中東的訪問過程中,張宇特別重視與當地宗教領袖的對話。他不僅向他們傳達大清對宗教信仰的尊重,還展示了大清的政策:只要各國不違背聯盟的整體利益,各成員國都可以自由決定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制度。這一舉措贏得了中東地區許多宗教領袖的好感,聯盟的內部穩定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軍事合作的強化
儘管聯盟內的文化和經濟合作已逐漸步入正軌,但張宇深知,面對西方列強的虎視眈眈,聯盟的軍事力量必須得到進一步加強,才能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
張宇透過系統的軍事分析功能,制定了一個涵蓋整個東方共榮聯盟的防禦體系。他提議各國共同組建一支“共榮聯合艦隊”,這支艦隊將由各成員國出資組建,並共同維護聯盟內的海上安全。為此,張宇還特意從大清最精銳的海軍中選拔了一批軍官,前往各國進行軍事技術和戰術的培訓,幫助它們提升海軍戰力。
在陸上防禦方面,張宇鼓勵各國加強邊境防禦,並承諾如果有任何國家遭遇外敵入侵,大清將無條件提供軍事援助。為了增強盟國對大清的信任,他決定從各國中選拔一批精銳士兵,組成一支“共榮精銳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具備高超的戰鬥力,還可以在各國之間輪流駐防,增強彼此之間的軍事合作與信任。
與此同時,張宇還透過系統的“科技升級”功能,不斷提升大清的軍事科技。他研發出一系列新式武器和防禦裝置,包括火炮、戰艦以及先進的通訊裝置,並迅速投入到聯盟的各個軍事據點。這些科技的升級不僅使聯盟的軍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