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戰火剛剛平息,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繁重的善後工作和民心安撫。張宇深知,要真正掌控這片新佔領的土地,必須從長遠角度入手,在日本進行徹底的改革與重建。

安撫民心與維穩措施

一早,張宇召集各部軍官和主要文職官員,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他首先明確了他的指導方針:“從今天開始,日本的每一個民眾都是大清的子民。我們要用仁慈與力量並行的政策,讓他們信服我們的統治。”

在張宇的指示下,各地的清軍士兵紛紛被分派到東京和周邊的城鎮,負責維持治安並安撫民眾。他命令士兵們保持嚴明紀律,嚴禁任何搶掠和擾民行為。同時,他安排了大量的軍醫和後勤人員,為受傷的平民提供救助,確保百姓能夠及時獲得醫治和食物。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張宇還組織了許多民生活動,建立臨時的食堂,向無家可歸的民眾提供食物。他親自視察這些場所,向受助者表達他作為“新皇帝”對百姓的關懷。

建立清晰的管理體系

張宇深知,單靠軍隊的威懾無法長久統治日本,必須建立一個適應本地的管理體系。系統在此時提供了有效的輔助,幫助張宇分析了日本的地方行政結構,建議在現有基礎上設立清軍的管理機構。

他決定在各大城市成立“清日共治委員會”,由清軍官員和部分本地仕紳共同組成。委員會的職責是調和清軍與當地的利益關係,同時進行稅收、治安和基礎建設等方面的統籌管理。

委員會的設立極大地緩和了清軍與民眾之間的關係,許多地方士紳開始逐漸接受清朝的統治,他們被任命為地方的民政官員,協助清軍進行日常管理。這種“共治”模式讓日本社會重新恢復了基本的運轉。

經濟重建計劃

在系統的建議下,張宇提出了一項詳細的經濟重建計劃,旨在幫助日本迅速恢復元氣,同時使其經濟逐漸融入大清的體系。計劃中,首先要恢復的是農業和手工業,這是日本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

張宇命人分發種子和工具,並免除日本民眾一年的賦稅,鼓勵他們重返田地、開墾荒地。他還資助了一批工匠,重建被毀的工坊和作坊,讓人們重新投入生產。這些舉措得到了民眾的熱烈響應,許多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開始努力重建家園。

此外,張宇還鼓勵清商與日本的商賈合作,開設合資商鋪和作坊,進一步推動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清軍將領們也奉命協助地方政府,保護商道的安全,確保貿易順暢。這種經濟重建的努力不僅加速了日本的復甦,也讓清朝在日本的統治變得更加穩固。

改革教育與文化

張宇明白,統治一方不僅在於武力和經濟控制,更在於思想的灌輸與文化的同化。他決定從教育入手,將清朝的儒家文化和教育體系引入日本。

他召集了大量清朝的學者和教育家,創辦了日本第一所大清管理下的學堂。這所學堂教授漢語、儒學經典、以及基礎的農學和手工業知識。張宇希望透過教育,讓年輕一代逐漸接受大清的文化和價值觀,從思想上拉近兩國的距離。

同時,他也不忘尊重日本的本土文化,保留了當地的寺廟和神社,允許民眾自由信仰。清軍士兵在寺廟前自覺地脫鞋,表示對當地風俗的尊重。這種尊重和包容的態度讓張宇的統治更加穩固,日本民眾逐漸對他產生了敬仰之情。

鞏固統治的政治謀略

張宇透過系統瞭解到,雖然表面上日本已被清軍掌控,但在暗地裡,仍然有一些士族不甘心失敗,秘密籌劃著反抗行動。為了防範這些不安定因素,張宇決定採取“懷柔加打壓”的雙重策略。

他透過“清日共治委員會”接納了一些有影響力計程車族,並給他們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