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奇的眼睛,注視著眼前的島嶼。

勳素雞三人低身小步地順著兩山之間的小路慢慢向前運動。

走過狹長的八尺門谷口,山路變得寬敞起來,藉助著慘白的月光,三人看到前面山谷裡有很多一塊腹地。

走在前面的勳素雞當即做了個手勢讓三人分在路兩邊,藉助灌木叢的掩護前進。

走了一小會,勳素雞警覺的舉手,做了個停止前進的手勢。

前面大約一百米的地方是一個隘口。隘口後面的山谷裡面,有十多間豎木為牆、用草結蓋的房子。

草,八尺門山谷裡面竟然有番社,勳素雞懊惱的拍了一下自己的後腦勺。

無人飛機曾在山谷上面航拍了幾張照片,因為是傍晚時分拍的,兩山之間顯示的陰影部分,勳素雞他們以為是樹木蔥蘢,其實是凱達格蘭族山民用木頭和樹葉修築的高腳屋。

勳素雞用紅外望遠鏡偵察了一下,有兩個留著長辮子的番社“咬丁”把守著這個隘口。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間,甚至各村社間都各自獨立存在,互不統屬。各族群的基層組織一直被稱作“社”。

在臺灣稱為“莊”的聚落,一般是漢人聚居地;“社”是番人的聚落地。

凱達格蘭族為臺灣平埔族原住民,分佈於淡水、臺北、基隆和桃園一帶,以臺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

平埔族,是對居住於平地的臺灣先住民的通稱,在清代主要分佈於臺灣西部及北部的沿海平原、丘陵地帶。他們是漢族移民到臺灣後最先與之接觸的民族,一般被認為是“熟番”。

所謂熟番就是已經接受漢人管轄,並有一定漢化的番族。與之相對應的是“生番”。“生番”是沒有接受漢化保持原始狀態的原住民。在1854年,凱達格蘭族已經與漢人沒什麼太大區別。

凱達格蘭族的年輕男子從十二、三歲起開始擔任番社的“咬丁”,並承擔相應的義務,除為番社土官所差遣外,狩獵、保護村社安全等都是他們的職責。

崗哨內,一個年齡稍長的咬丁抱著棍子靠著牆壁打瞌睡,還有一個年輕的咬丁手摸著弓箭,無聊的坐在那兒發呆。

勳素雞當即透過對講機向王鐵錘報告。

青龍號登陸艇上已經開設了中繼臺,訊號一下子就傳到王鐵錘那兒。

王鐵錘吃了一驚,八尺門山谷還有熟番!

十多間房屋,約莫有三四十人的村落。王鐵錘這段時間經常翻看淡水基隆一帶的歷史資料,他猛然醒悟,這樹蔭下的村落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大雞籠社吧。

史料記載,基隆灣這一片的凱達格蘭人全歸屬大雞籠社,人口最多也就幾十人。

“能悄悄的過去嗎?”王鐵錘心說,這大雞籠社要用來籠絡,透過他們結交其他平埔番社,最好不要刀兵相向。

“夠嗆,不把警戒的放到,只能翻山越嶺。”

這裡山險坡陡,荊棘叢生,晚上很難找到像樣的道路。走山路勢必耽擱時間,增加危險。

王鐵錘當機立斷,“動手吧,儘量不要驚動村子裡的人。”

放下手中的話筒,王鐵錘讓秋楓立即集合部隊,聽令出發。

“本想讓你們多休息一會兒,看來不行了。”

“放心吧,隊長。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馬加低聲,把部隊集合起來。

秋楓走到隊前,他讓戰士們原地坐下來,再休息一會兒。

他對戰士們說道,“弟兄們,還暈嗎?”

戰士們輕聲笑了起來,七嘴八舌的說道,已經好多了。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