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答道。
“你馬上提一百貫錢到地裡,挑兩戶人家,告訴他們府裡買下他們的麥子了!”趙檉說道。
“二爺,這是幹啥?”鄭祿奇怪地問道。
“唉!”趙檉嘆了口氣,真該把這個大管事扔到千年之後長長見識,現在一個超市的促銷員都知道讓你先嚐後買,推銷自己的產品,你不給他點甜頭,他怎麼會買你的東西,他只好耐著性子給鄭祿說了一遍道理。
趙檉說了半天,還是覺得不放心,這不僅關係到自己的發財大計,還牽扯到莊客們對自己的信任問題,只有把事情處理好,他們下次才會無條件的信任自己,考慮一下親自帶人來到了地頭,讓鄭祿挑一塊還沒有收割的麥田,談好價錢,選了十個培訓時比較熟練的機手,讓他們一字排開下了田。
這個時候,一戶人家如果有牛,可以種五十畝地,當然宋畝要比現在的市畝小,一個熟練的壯丁每天可以收割兩畝到三畝,從開鐮到入場最少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所以每當這個時候都需要全家動員,沒黑沒白的忙活兒。看到王爺指揮著幾個人趕著馬拉著個奇形怪狀的箱子進了地,都忍不住來看熱鬧。
在萬眾矚目中,收割機開始了第一次現場工作,只見馬輕鬆地拉著機器走過,後邊就留下一道麥穗鋪成的整齊的小路,一些莊客忍不住上前仔細檢視,割茬只有兩寸來高,割幅卻有三尺左右,人要做的只需要將割倒的麥子捆紮起來,運走便好了。
轉眼間,收割機已經撂倒了一大片麥子,有經驗的算了算,按照這個速度,只要半個時辰就能收割三畝地,如果兩臺機器同時幹活,一家的麥田只要半日就能全部收割完畢,這個結果太出人意料了。
腦子快的莊戶這時已經開始算賬,家裡勞力少的,每逢這時都要僱幾個麥客幫著收割,按照現在的價錢好手每天最少也要支付百十文,還要負擔他的一日三餐,算下來一畝地怎麼也得付出四十文。
剛才東家說了,用機器收割只要三十文一畝,用機器收割肯定要省下一筆錢,雖然不多,但是蚊子也是肉啊,而且這個季節天氣多變,如果趕上一場暴雨,那麼麥子就要被打到了地裡,損失絕對不會小,還是早一天收到家裡安心。當他看向樹蔭下那些閒著的收割機時,悄悄的離開人群向那邊走去,他想趁大家還沒想到,趕緊僱一臺。
“真不知道王爺的腦袋怎麼長的,沒想到他只是略施小計就完全扭轉了剛才被動的局面,自己是自嘆不如了!”鄭祿看著忙著爭搶收割機的熱烈場面感嘆地說道。
第七十二章 以錢為天
趙檉坐在議事堂中,兩邊是管事和幾個縣衙派來的稅官,他是老神在在,幾個稅官卻是戰戰兢兢,他們說明了來意正等著王爺的下文。
宋朝實行的是主客戶的戶籍管理制度,客戶一般不是地主的私屬,也被編入戶籍,成為國家的正式編戶,在歷史上算是一個進步,但是他們卻要交納身丁稅和負擔伕役,而且部分客戶直接負擔夏、秋二稅。即使不直接負擔,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東家會提高地租將稅賦轉嫁給他們,雖然現在豐收在望,但是他們的擔心也更甚,不知道新東家會怎麼辦。
宋代仍沿用兩稅法。夏稅所輸納稅物,一般折為布帛,故夏稅所輸者,也稱為“稅絹”。由於兩宋屈服於北方的遼、西夏、金等國,每年都要“送”出許多強制帛;同時,在對外貿易和賞賜官員時都需要很多絲綢,政府對絲綢的需求極大,因此,制訂了“丁口之賦”和“雜變之賦”。它們常用絹代賦,有〃身丁絹〃之稱。此兩種賦稅都必須“隨同兩稅輸納”。在這些稅賦中,絲綢佔了當時官府絲綢總收入的一半。兩宋時,兩稅的稅額表面上變動不大,但制訂了諸如“和買絹”之類的附加稅。
到了本朝蔡京改革“鹽鈔法”之後,預買已經演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