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日。尚書省頒佈通令,自皇佑開邊以來為國戰死之軍將、蕃軍及民夫者皆入忠烈祠享受國家祭奠,遺族享受同等撫卹,又爵者可選擇子弟襲爵;自政和年後,參與收復河中之地軍將和蕃軍授予‘拓邊’勳章;參加靖康年復國之戰的軍將和蕃軍授予‘禦寇’勳章;參加興國年後收復燕雲、大理、高昌、援助高麗、遠征波斯及漠北等歷次戰役之一者授予‘護國’勳章。

皇帝的詔令和尚書省的通令接連發布,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年的皇佑開邊可以說是大宋走向衰落的起點,幾番大敗損兵三十餘萬,從此宋軍一蹶不振,而殉難的軍將不但為的安撫。反而被降罪,成了皇帝和朝臣們擺脫責任的替罪羊,因此廣受詬病。而皇帝如今下旨將他們的靈位全部移進忠烈祠便是變相承認了當年貿然用兵乃是皇家的責任,與犧牲的萬千軍士無關,這種敢於糾正先祖的錯誤承擔責任的勇氣為世人折服。

政和年間為了炫耀武功,趙佶再次對西夏用兵,結果是先勝後敗,在高俅的‘運作’下,有功者得不到撫卹和獎賞。反而是那些擅離職守,望風而逃者升官進爵。此後又是高俅在鬥爭中慫恿趙佶聯金滅遼,結果招致大難。趙桓繼位後雖將其斬殺,卻無人再敢提當年之事。現在始作俑者雖死。起事者太上皇仍在,趙檉能如此算是給他爹擦了屁股,也給予當年參與者於安慰。

其後被皇帝稱為‘禦寇戰爭’的汴京守衛戰及其後的驅逐女真人的戰役中參與者甚眾。既有當年的老禁軍、皇帝的西北軍和康王的帥府軍、地方勤王軍及無數義勇。但結果迥然有異,有為國戰死疆場者進入忠烈祠永享祭奠。有死於權力交接的內鬥中,也有叛國投敵者。還有淪為盜匪被剿滅者,更多的人在戰後返鄉歸於無名。

現在通令中沒有對結局各不相同者區別對待,凡是當年參戰者都有授勳的資格。如此決定,讓朝野民眾再次感受到皇帝胸懷的廣大,讓大家懂得功過是非雖有不同,但是隻要曾為國為民奮戰者,國家是不會忘記他們的,依然會給予他們應該得到的名譽。而這也標誌著靖康以來圍繞帝位的爭鬥已經結束,各方勢力及皇家內部的和解。

至於‘護國戰爭’是由一系列戰役組成,且全部由整編後的新禁軍和當今皇帝主導。這些戰役不但對大宋的中興及對外經貿的開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且為大宋贏得了二十年和平環境,極大的提高了國家的地位和民族自豪感,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而這些功績的取得皆賴那些陪伴皇帝多年將士的犧牲,他們得此功勳眾人無不服氣!

通令一出,大家是議論紛紛,也不知道從哪傳出來的閒話,說過去皇帝獎賞有功之臣都是頒發免死鐵券,保著家族世代平安,如今柴家就還有當年太祖頒下的鐵券使他們得以世代富貴安寧。而如今皇帝頒下的勳章就有此功能,得一枚者可免徒刑一次,兩枚者可蔭及家人一次,得三枚者除非犯下十惡不赦大罪皆可得以赦免。

這些風言大佬們的耳朵中,他們覺得此事非同小可,頒發勳章只為獎勵有功,皆以提高國民和軍隊計程車氣及榮譽感。如果像外邊所傳被附加上赦免的功用,而得此勳章者甚眾,不止萬千,也許會讓一些心存僥倖之人有恃無恐的作惡,那豈不違背了當初之意。於是他們進宮面見皇帝要求澄清此事為好,可趙檉聽了只是哈哈一笑未置可否,留給眾人一頭霧水,澄清之事也自然不了了之。

接下來幾天,《旬報》專門開出專版刊登靖康之變親歷者的回憶和紀念文章。而如今《旬報》不止是官員和富貴人家及士人們的專屬讀物,它以低廉的價格和通俗性、實用性贏得了大宋各階層的喜愛,家中有識字的人一般都會買上一份,因此成為大宋傳播資訊的主要和重要渠道。現在報紙上連篇累牘的登載的關於當年事變的泣血之文,再次勾起人們漸漸淡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