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次聽說,不知莫先生是否知道。”
莫俊也搖搖頭,“我若知道一定會立刻告訴縣君,不過幾個文吏開玩笑說,汪縣令的一屁股爛賬要兜不住了,當時我還以為是指欠俸之事,現在看來應該就是指縣衙揹負的外債,不過這既然是前任知縣留下的爛賬,縣君不會替他來背吧!這這件事上報給州衙,讓州里追查他去,與我們何干?”
“我當然不會在意前任縣令會怎麼樣,我只是擔心這件事牽連太廣,縣丞和縣尉都難逃其責,而且借錢是楊菊去經辦的,汪縣令一句話就可以推得乾乾淨淨,最後肯定是由楊菊來擔責,何況他已經求我,這個面子我不好不給。”
莫俊想了想道:“既然如此只能想辦法還掉這筆錢了,卑職建議這件事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當務之急,要把縣吏和衙役們的欠薪解決,然後在慢慢考慮如何還錢。”
“現在縣衙還有多少公廨錢?”
公廨錢就是辦公經費,縣衙各種日用品開支,驛站、碼頭、官學支出,各種官祭、燈會開支,以及文吏、衙役、捕快、縣學教授的薪俸等等都從這裡面支出。
公廨錢來源有兩塊,一塊是朝廷撥付,由各路轉運使按照每個州縣的定額撥付給州,州再分到縣,當然肯定遠遠不夠,所以另一塊就是靠各縣自籌了,比如公田、公房的出租收入,鄉紳的捐助等等。
實際上各個縣靠山吃山,都變著花樣想法子籌錢,前任縣令搞船隊運輸也是一種籌錢方式,當縣官不容易,想讓馬跑得快,又不想給馬喂草料,是不可能的。
想讓手下替自己幹活,你就得保證手下的收入,畢竟大家也要養家餬口,要想提高手下積極性,還得想辦法搞點優厚的福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做得收斂一點,就被譽為清官,做得過分了,與民爭利,那就是惡吏,就看能不能把握這個度。
莫俊走回自己官房,不多時拿來一本帳,對李延慶道:“我剛才又問了問,公廨錢去年的已經花光了,今年要到四月才能撥下來,本來年初還一千多貫公廨田的租金結餘,結果還了欠賬,現在官衙內根本就沒有錢了,不僅欠了幾家錢鋪的三千貫錢,還欠了茶店、筆墨店、酒店、肉店之類不少錢。”
李延慶無奈,只得問道:“那一共欠了多少錢?我是指薪俸和賒賬錢。”
“薪俸欠了二千二百貫,各種賒賬大概有八百餘貫。”
“有這麼多?”李延慶有點愕然,又是一個三千貫。
“是要這麼多,縣君可以算一算,捕快和衙役大概五十人左右,按每人每月七貫錢,就是三百五十貫了,還有六曹文吏十八人,每人每月也是十貫,就是一百八十貫,還有縣學教諭、教授,還有驛站管事和從事,還有碼頭管事,還有更夫補貼,還有鄉兵每月的伙食補貼,加起來一個月七百貫出頭,欠了三個月的薪料沒發,可不就是二千二百左右了。”
李延慶想了想,“那公廨田還有多少?”
“公廨田有不少,有一萬兩千畝,但這裡土地便宜,一畝地才幾貫錢,佃租也便宜,收入不會太多,每年收的佃租也就幾千貫錢,”
“那縣城內的公房和官地呢?”
“公房有六百五十間,一個月租金有三百貫收入,官地有一千餘畝,都空著,沒有什麼收入,另外土地和房屋買賣也有些牙稅收入,但也不多,牙稅、商稅大半上繳州府,我們只有一小部分,加上朝廷撥付的公廨錢,縣衙一個月合計也只有一千貫錢左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城隍廟前那片地也是官地嗎?”
“也是官地,屬於縣衙所有!”
就在這時,一名衙役跑進來稟報,“縣君,外面來了好多店主,來討要賒賬的錢!”
“當真是給我一個下馬威啊!我入衙第一天就跑來要錢。”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