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5月初,立夏前後,蔣碧微趁徐悲鴻赴上海為張大千祝壽之際,吩咐園丁把它們全部砍了。也就在那些天,她請來園林工人,在園內突擊移種了多種觀賞植物,如梅,如桃,如李,如柳等。院內草坪上,也植上了新草皮。草坪中間,撐起了兩把巨型遮陽傘,傘下放有圓桌和藤椅。
徐悲鴻從上海回來,一切都變成現實。
蔣碧微向徐悲鴻解釋說,“大家都說我們公館和院落風格不大協調,我一看也是,就沒有和你商量,把它做了小的變動。因怕耽誤你的創作,所以讓園林工人抓了點緊,趁你不在家的幾天,把它突擊完成了。不少朋友來看了,都說有法蘭西浪漫色彩,也確實,每每走在其中,我都有回到法國巴黎的感覺。”
徐悲鴻閉口不語。他從蔣碧微笑容背後,知道她一定弄清了楓樹的來歷,所以才採取如此“斬盡殺絕”的行動。但她不說破,你也沒有辦法戳穿她。這也是蔣碧微或高超或陰損之處,明明知道徐悲鴻不同意,也不與他商量,先斬後奏,辦好之後,才一臉堆笑告訴他。但她的態度,仍是滿心虔誠,似乎對徐悲鴻,絕對惟命是聽。
徐悲鴻的怨氣,只能暗暗發洩。此後向別人介紹公館,他總是以“無楓堂”而笑之。他的閒章中,也多了一款“無楓堂”。這一階段,他的畫作常以楓樹為景,而畫後,必鈐上“無楓堂”印章。蔣碧微看見了,知道他是在洩心中之怒,雖也惱火,但絕不敢吱聲。時間長了,她還是忍不下這口氣,總是借賞畫之機,挑些“無楓堂”的毛病。徐悲鴻毛了,一氣之下,乾脆改“無楓堂”為“危巢”,並專門做了篇《危巢小記》。“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訓,抑於災難喪亂之際,臥薪嚐膽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也。”其實徐悲鴻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無楓堂”已經充滿感情危機,這個勉強維持的家庭,危如累卵,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轟然倒塌。
搬進傅厚崗6號後,孫多慈去徐悲鴻畫室的次數就少多了,她也沒有那個膽量敢獨自過去。隨藝術專修科的同學自然來過多次,但只要看見蔣碧微,就縮著頭擠在人群最後面。在徐悲鴻新畫室,孫多慈最感興趣的是掛在牆上的一副對聯,右為“獨持偏見”,左為“一意孤行”,橫批是“應毋庸議”。字如斗大,氣魄雄健,似乎在宣洩他一腔的怨氣。孫多慈暗暗想,這個“獨持偏見”,這個“一意孤行”,恐怕就是指他對與自己的那份淡淡情感的態度吧。
孫多慈的另一位閨中密友吳健雄,與孫多慈同屆,但不同系。吳健雄1930年初進中央大學時,唸的是數學系。後來她到圖書館看書,翻閱到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第二學年,她向學校提出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
十一、 閨中密友(5)
當年國立中央大學,班有班花,院有院花,校有校花,每個系還有自己的系花,吳健雄秀麗聰慧,是物理系的系花。孫多慈文靜溫和,是藝術專修科的系花。系花對系花,雖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相見。
國立中央大學的女生宿舍,在北極閣山下的石婆婆巷,是學校向教會租用的樓房,東、西、南、北共四棟,房間大小不一,大的住有六人,小的只安排了三個同學,也還有單身宿舍。吳健雄初入學時,住南樓,是三人間,後為專心念書,又搬至南樓後的小平房。同學因此戲稱她為“南樓瓊花”。但吳健雄是典型讀書型女學生,在學校,不是上課,就是在實驗室,或是關門在宿舍用功,很少有社會交往。
孫多慈早就想與吳健雄結識,只是沒有合適機會。後來在圖書館,臨座有一位女同學,姓劉,也是理學院的,兩人相聊,就說到吳健雄。對方和吳健雄不僅相識,而且還是要好的小老鄉。也是個熱心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