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遊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資。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者哉。有是理乎。
這一段話說得很好,就是說明‘格物’的大意。一般人把格物講錯了,錯認“格物”就是要研究天下萬物的道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講的博學多聞。博學多聞畢竟是少數人,這樣說起來,成聖成賢只有少數人有分,那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希望了!佛在經中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成佛。”所以祖師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格”是格除,“物”是物慾。要能懂得這個講法,就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格物’、‘致知’也能做得到。可見得聖人之法乃是人人有分,不一定要博學多聞的大學問家,他們才有分,不認識字的人也有分——沒有念過書的同樣可以做聖做賢,可以成佛作祖。
假如是要‘窮盡天下事物之理’,這是過去一般人解釋‘格物’的說法——格物致知而後才能做到誠意正心。照這個講法,只有‘博覽群書’,博覽群書還不行,還得要‘遍遊天下’,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人可以夠得上格物致知的條件。確實有很多人有這種誤會,這種說法我們仔細的想一想,並不是聖人說的。聖人的意思,這個‘格’確確實實是‘格除’的意思;唯有格除物慾,我們清淨心才能現前,清淨心中自生智慧。
諸位讀《六祖壇經》,你看六祖大師對忍大師講:“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他心裡面生智慧。他為什麼生智慧呢?就是他將格物的功夫做得很深——離相離念,心地清淨——,所以他心裡生智慧。我們凡夫所以不能生智慧,智慧不能現前,就是被物慾所蓋覆住了。物慾蓋得愈多,向外透的智慧就愈少;物慾蓋得愈薄,透的智慧就愈多。無論透的智慧多少,我們都是為物慾所障礙了,凡夫、小乘、權教菩薩皆不例外。到什麼時候物慾(貪瞋痴)才真正從心地裡面斷除?就是世間的萬法,乃至於出世間的佛法,你都能“一塵不染”;佛菩薩在你面前,你的心地也如如不動了,這個時候,才可以說是格物的功夫到家。為什麼呢?本性裡面的真智慧,毫無障礙地透出來。
‘純厚天資’,就是佛經講的“善根深厚”。《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一定要深厚(多)的善根、福德、因緣。只要心地純厚,這種人修道,比那些世智辯聰要容易得多;對於誠意、正心、格物、致知的功夫,這些人比世間那些有學問、博學多聞、行萬里路的,反而來得快,來得踏實,絕不是沒有分。這是印祖從反面給我們說的。
四、深明因果?止惡修善
然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這裡也說了一些毛病,我們細心觀察這些毛病,確實是很多。‘窮’是追尋究竟,直窮到底之意。這就是對於理論的探討,應當要追根究底——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一定要徹底的明瞭——,這是有智慧的人。‘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這裡提出兩種人,一種人對於理性沒有深究,一種是無知無識的人。這兩種人,我們要是跟他談到理性、宇宙人生的大道;講到佛性,講到佛法,他往往不敢承當;以為那是佛菩薩才能做到,我是凡夫怎麼能做到!‘高推聖境’,實際情況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就先認為不行了,認為自己做不到了,這是‘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
尤注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無思、無慮、點塵不染之心。如具此心則亦大人而已矣。”此處所說的大人,可以解釋為佛菩薩。佛菩薩跟我們有什麼差別呢?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是一塵不染的。“塵”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物慾。‘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