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這個美麗的古村落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至今已有960年曆史。在遠古時候,這裡的交通極為不便,必須乘船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棄船登岸,穿洞而過,再沿山間小路蜿蜒數里才能到達西遞。其地型結構酷似《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也因此西遞人自詡為“桃花源里人家”。與宏村的“牛”型村落不同,西遞是“船”型村落,登高俯瞰,整個村落就像一艘面向西南的大船,金溪、前邊溪、後邊溪三條河流自東向西穿村而過,在村口也就是“船頭”匯入西溪。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據說,西遞胡氏的五世祖胡士良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從江西婺源前往金陵,途經西遞,發現這裡山型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便請風水先生詳細測算,得出“船型西遞,大吉大利”,“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結論。於是選定西遞為胡氏家族安身立命之地,舉家從婺源遷至西遞。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宏村是一幅天然水墨畫,小橋流水,輕描淡寫,淡雅素淨;西遞則是一幅古建築圖,粉牆黛瓦,佈局嚴謹,飛簷斗拱,錯落有致;宏村給人的感覺是靜謐中蘊涵靈動的韻致,西遞則是古樸中凝聚歷史的滄桑;到宏村主要是看水,而到西遞則是看老房子,看看徽派明清古建築的特點。而對於我這不懂建築的過客,我感觸更多的是西遞厚重的文化。西遞不論在建築佈局、營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上的成就都是極其巨大的,被人們譽為代表著中國唐宋以來住宅和人居環境建設方面的最高水平。它們還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的產物。
來到西遞,不得不說牌樓。當我們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吏,遷荊王府長史,授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恩准建這座石坊。牌坊高米,寬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通體採用不易風化的〃黟縣青〃大理石。4根主柱下有長方形石墩,兩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裝飾,中間兩柱前後雕有兩對倒鋪石獅,為枋柱支腳,造型逼真,舉世罕見。牌坊東西兩面匾額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8個大字。坊上每一處裝飾圖案都有寓意,如4根主柱的東西兩向共有12個穿榫,分別托起文臣武將和八仙人物雕像,意即“出者為將、入則為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如脊頭吻獸為鰲魚,寓“獨佔鰲頭”之意;且錫制鰲魚的觸鬚呈波紋形,可兼作避雷針。特別是簷下斗拱兩側飾有32面圓形花盤,象徵花團錦簇,後來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為官正好32年,這恐怕是天意了。這是西遞村最為顯赫的建築,也是最能體現西遞牌樓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整個牌樓集石雕技藝之大成,充分體現了西遞石雕的高超水平。 。。
行走徽州(四)——文化底蘊薰出來的西遞(2)
“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雙澗左右環,群木高下密;曲徑如彎弓,連牆若比櫛;自入桃源來,墟落此第一。”200多年前,曾在清朝乾隆年間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