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張、王兩個收歸門下後,林沖便與李俊臣領軍南下。大軍到了汾州左近後,大軍便換了旗號上岸,岸上早有汾州知府前來接應,李俊臣自回東京覆命不提。

林沖與那汾州知府見了之後,商議定下,所部分出一萬軍馬屯紮汾州左近,打出山西義軍旗號來。便在宣和七年到靖康元年這短短大半年時光之內,只因金人入寇,宋廷兵敗如山倒,山西、河北各地飽受戰亂,盜賊四起,因此許多地方都自發組織了義軍,保護地方,抗擊金軍。是以汾州多了一支義軍來,上下軍民皆不驚奇。

跟著林沖吩咐剩餘的兩萬餘軍馬由楊志、花榮等將分散,多的三千人,少的一千人,各自分頭散於山西的各處鄉鎮村縣,都打義軍旗號,分散各地,保境安民,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未完待續。。)

第廿二章散軍馬卻言內應 復西路又使重徵

另一頭河間府也如太原府一般,只是關勝所部軍馬更多,河北許多地方都有關勝所部義軍活動。而兩處兵馬只是將水軍撤回,朝廷河道上都有官吏看了,飛奏朝廷,宋廷絲毫沒有懷疑。於是這麼多兵馬沒有撤回山東路,便在高俅、聞煥章上下聯手中欺瞞了過去。想當年臧底河城兵敗,宋軍損失數萬軍馬,也是童貫、高俅、蔡京一夥人,聯合地方、朝堂一起糊弄皇帝,就遮掩過去了,這事高俅他們可謂是幹得熟練至極。

見得山東路軍馬退兵,宋欽宗鬆了口氣,朝中上下都以為金人已經不敢南侵,卻想不到金人只是在暗中調集兵馬,準備南征各項事宜,懵懂無知的宋欽宗自以為形勢大好,於是宋廷又開始了作死的節奏。

靖康元年七月,金國使者蕭仲恭出使宋廷,此趟出使宋廷,金人是拿著原來宋廷簽訂的和議書來質問宋廷的,為何議和達成,宋廷卻出爾反爾,不但沒有交割太原等三鎮,也沒有將剩下的歲幣支付,而且還出兵又與金軍交戰。

對於蕭仲恭的出使,宋廷玩了一把耍無賴,宋欽宗推說朝中諸臣反對,是以才撕毀和議,而朝中諸臣則說是軍民群情洶湧,無法割讓。於是一番扯皮後,蕭仲恭沒有得到任何的答覆。

便在商談過程中,宋欽宗偶然得知遼國降將耶律餘睹在燕京擔任監軍,而蕭仲恭也是在燕京擔任護衛太保領軍的,於是宋欽宗突發奇想,認為這兩個人乃是遼國貴族,或許可以爭取為內應,誘使他們反叛金國,說不定操作得好,還能收復燕京。

於是宋欽宗便命耿南仲書信,以蠟丸封了,讓蕭仲恭送耶律餘睹,使為內應。同時又多賜蕭仲恭財帛,以結其心。蕭仲恭表面答應,也收納了財帛,便匆匆返回燕京去了。

蕭仲恭的事,聞煥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蕭仲恭都已經過了黃河,聞煥章才聽耿南仲說起此事。聞言後,聞煥章大驚失色道:“今上不趁金人稍退,主動求和,期望能得數年時光,整頓山河,重備軍馬,反而這個時候去撩撥金人,難道真的想大宋亡國麼?!”耿南仲笑道:“這兩個都是遼人,都以財帛、官位收買,必為我所用。”

聞煥章氣苦道:“兩人俱是遼人,深恨者不是亡他們的金人,而是我們宋人啊,大人忘了當年便是我大宋背信棄義,與金人一同攻打遼國的麼?再者兩人家小、根基皆在燕京,金人在燕京勢大,兩人如何能憑區區財帛而甘冒奇險去反叛金國?!那兩人一旦出首,金人必定痛恨大宋,接下來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啊!”耿南仲聞言默然無語。

而訊息傳到山東路,三娘與黃文炳都是狂喜,黃文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