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是田潤對蔡邕的客氣。知女莫若父,蔡邕就答應了。於是,在休息時間,蔡琰事先找了個理由。向田潤說自己要從軍的事情。田潤當時想都沒想,一口就答應了。當時,蔡琰說的是:“十七八歲的姑娘不嫁人,恐不容於世俗。不如姐姐安排我到軍中。那就算我沒法出嫁了。”事到臨頭,蔡琰又變了,說的卻是:“我想領一師南下,待機攻取潼關。”

這兩句話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正常情況的情況下,田潤是應該反對的。但是,蔡邕搶先了。蔡邕不僅反對,而且還以父親的身份對蔡琰進行責罵。田潤都還沒有想到反對,思維直接就跳躍到維護蔡琰上面去了。於是,田潤答應了。

由這裡,可以知道,蔡邕當時的反對,其實就是為了不讓田潤反對。開玩笑,蔡邕的智力雖然不一定比得上蔡琰,但既然能夠生出蔡琰,能夠教育出蔡琰,蔡邕的智力又豈是可以小看的。

田潤給了兩萬兵。這是因為,這時的田潤,用兵已經熟練。僅僅攻取潼關,田潤感覺一萬兵綽綽有餘了。增加一倍,是對蔡琰的照顧。田潤沒有想到蔡琰不僅是攻取潼關,而是要佔領弘農全境。假設蔡琰當時以佔領弘農全境的名義請求出兵的話,田潤必然會認為難度太大,有可能不會同意蔡琰領軍。

……

怎樣攻潼關?道理上蔡琰可以說出幾十條來。蔡琰的選擇是先到虎牢關。在虎牢關,蔡琰發覺攻關最重要的就是防止關閘落下,於是才叫人購買拔步床。並以堅固為名,做了鐵床,還拿到虎牢關的關閘下試了一下。

田潤讓王越到蔡琰身邊,這是田潤的好意,蔡琰接受了。但是,在智取潼關的過程中,蔡琰卻沒有憑藉王越的身手謀事。王越遲早都要回去。王越的力量,不是自己的力量。

當時蔡琰下轎。潼關守關士兵百十雙眼睛都看了過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蔡琰的身上。而這時,王越卻拔出了寶劍。架在了李蒙的脖子之上。直到蔡琰跨出轎欄,李蒙想起應該上前給蔡琰見禮,這才發現架在脖子上的寶劍。其實,若把王越換成另外任何一名士兵,都能夠把寶劍架在李蒙的脖子之上。

寶劍已經架在李蒙的脖子之上了,接下來就應該透過李蒙讓士兵投降。但是王越沒有那樣做。或許是王越沒有想到,或許是王越放不下架子。以至於還有一名守關士兵給了王越一刀。在蔡琰看來,兵兇戰危之時,哪管什麼架子不架子。最後,王越沒有說出的話,由蔡琰說了,取得了奪關的最後勝利。

對背後偷襲自己的那名士兵,王越斬其頭,而諸人未見王越出招。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但是,一般人把寶劍架在李蒙的脖子之後立即就會以此為質,讓士兵們放下武器。同樣能夠奪取最終的勝利。

派遣郟縣的一千士兵駕車先行,並曉諭洛陽地區原白波軍裹挾的百姓,以工換糧,讓百姓參與運輸。這如果在和平時期,必然是正確的。在戰爭時期呢?難道說蔡琰被潼關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忘記了弘農張濟的威脅?

……

其它任何時候,蔡琰都可能忘記弘農張濟。比如正在修改鐵床的時候,再比如正在智取潼關的時候。而在奪取潼關勝利之後,帶得勝之兵返回郟縣的途中的時候,蔡琰是不可能忘記弘農張濟的。因為接下來蔡琰要做的事情就是對付弘農張濟。

蔡琰沒有對任何人說,那一千駕車計程車兵,其實是自己釣張濟的魚餌。張濟五萬兵守城,以兩萬兵是打不下來的。一定要讓張濟派兵出城,一定要把攻堅之戰變成野戰,那樣才能找到勝機。而要想張濟派兵出城,就必然要給予一定的誘餌,讓張濟感覺到,出城對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