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發展(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從上次一場夜間大雨之後,「東楊城」的發展又步入了正軌。 「東楊城」出入口的要塞經過一天的施工修建好以後,經過驗收達到了設計指標。之後主角就派出施工隊在南方的預定地點修建了一個一樣的要塞。 修建好以後,滾帶著二十個小隊進駐了這個要塞,並且囤積了一定的糧食。 每天下午時分,寄生螞蟻的軍隊總會準時抵達要塞外圍,然後向要塞發起進攻。 由於有壕溝和土堤的阻擋,要塞守軍基本不需要應對絲線寄生菌的偷襲,而寄生螞蟻們雖然空有一身力氣,但是面對嚴陣以待、紀律森嚴又有數量優勢的守軍,只能飲恨而歸。 到了後來,主角甚至不斷輪換要塞的守軍,來鍛鍊「東楊城」裡所有的兵蟻。 有了要塞的掩護,「東楊城」南部區域的生產活動得以正常開展,主角加大了對鹽礦的開採力度。 之前主角並沒有關注到這個小小的鹽礦,畢竟螞蟻們只是偶爾需要補充鹽分,平時靠著食用昆蟲肉已經能夠滿足絕大部分的鹽分需求。 主角在獲得大量鹽分以後,開發出了鹽醃黃粉蟲的新食品。 由於黃粉蟲養殖場規模的擴大,大量成熟的黃粉蟲的供應已經超過了巢穴日常的需求。 由於黃粉蟲冬季氣溫較低時會停止生長,為了彌補冬季肉食的不足,多餘的黃粉蟲會被曬乾以利於儲存。 不過黃粉蟲幹儲藏在地下,遇到潮溼的天氣還是會發黴,發黴的蟲幹就只能碾碎烘乾後餵給黃粉蟲或蒼蠅食用,浪費很大。 有了充足的鹽以後,就可以製作醃肉了,醃肉別有一番風味,很快得到了螞蟻們的普遍喜愛,同時保質期也得到了延長。 有了鹽和醃肉等資源後,主角還想著能不能與其他主副巢開展貿易,互通有無。不過考慮到大頭蟻王國並沒有貿易體系,在物資方面,不同巢穴間只有徵調或援助關係,而且目前「東楊城」也沒有啥急需的物資,這個想法就暫時擱置了。 之後主角又用混合了螞蟻唾液的黏土來改進陶器的燒製,實踐表明改進後的黏土製成的陶胎,經過燒製後成品率大幅提升,而且也不容易出現燒製後變形的問題。 隨後「東楊城」的陶器產量開始攀升,很多液體或顆粒狀的食物都可以儲存在特製的大陶缸裡,陶缸加上蓋子以後,能夠保證裡面儲存物資的相對乾燥,也延長了儲存時間。不像以前液體食物只能存在各只螞蟻的胃裡,而其他食物都是放在泥地上。 所有的蟻王和蟻后都分到了一些碗、盆和缸,主角透過資訊包教會他們怎麼用陶缸存水,用陶碗和陶盆盛放和食用食物。 雖然突然改變了沿用百萬年的飲食習慣後,這些雄蟻雌蟻一開始很不適應,也表現的很抗拒。不過在主角搬出了神旨,說神也是這樣進食的以後,還是很快消除了反對的聲音。 在燒製陶器的過程中,主角注意到一些燒燬的陶器表面覆蓋了一層光滑細膩的東西,這些陶塊堅硬鋒利的像是精工製造的瓷刀。 主角研究了這一批陶器的陶土,雖然也是混合了螞蟻唾液的黏土,但是這些黏土的雜質較多,富含很多石英和長石的細顆粒。 這批陶器燒製時溫度太高,這些石英和長石顆粒在高溫燒製時融化了,給陶器表面鋪上了一層光滑細膩的塗層。而由於溫度太高,裡面的陶胎也被燒燬了。 看見這些陶器殘件後,主角想起了一件在陶瓷領域非常重要的東西——釉。 釉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一種連續的玻璃質層,或者是一種玻璃體與晶體的混合層。 釉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經一定溫度煅燒後而成的。 釉能增加製品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電介強度,還有美化器物、便於拭洗、抗侵蝕等特點。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學會了燒釉的技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先民就用岩石和泥巴製成釉來裝飾陶瓷。後來陶瓷藝人利用窯灰自然降落在坯體上能化合成釉的現象,進而用草木灰作為制釉的一種原料。 由於沒有高嶺土資源,燃燒室的溫度也不夠高,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