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文史才華橫溢的才俊?一路上那些錦繡山水;兩人都能說出無數掌故不說;而且吟詩答和簡直是家常便飯。眼看路途所剩無幾;吳指南突然扭頭看了杜士儀一眼。
“對了;杜郎君真的是第一次來蜀中?一路上我看那些飯菜中花椒沒少放;你卻啖之如常;莫非也好這此味?”
“不但花椒;當初我還在烤大雁時放了野茴香和許多西域香料;杜郎君也一直都吃得津津有味。都說長安城沒有吃不到的香料;果然如此”
從未到過長安的李白竟是因為自己的口味發此感慨;杜士儀頓時哭笑不得。然而;等到其輕聲對吳指南嘟囔他什麼都好;就是酒量太差;他突然生出了把這位引薦給王翰的念頭。想來這位酒中謫仙人和王翰那最好杯中之物的;興許能夠很談得來。
可這時候;這一路上大多數時候都更在意田地裡耕種是什麼的田陌;突然出言問道:“李郎君帶著的那些香料;是本地人種的;還是在西域胡商處買的?如果是本地種的;可知道何處出產麼?”
見田陌突然故態復萌;杜士儀頓時哈哈大笑;對李白和吳指南解釋道:“我這從者最好農事;所以我曾經讓商團帶著他遠赴西域尋求良種和各種各樣作物的種植之法。所以我此次下蜀中;就特意把他一塊帶了出來。巴蜀土地肥沃;興許能夠讓他如魚得水”
一介看似尋常的崑崙奴卻有這樣的愛好;而身為主人的杜士儀也對其如此縱容;李白和吳指南不禁都嘖嘖稱奇。隨口問了兩句之後;見田陌盯著自己用過的野茴香和另外幾味西域香料鍥而不捨地追問不停;李白恨不得趕緊躲開這小傢伙遠遠的;而吳指南也不禁放聲大笑;促狹地告訴田陌;這幾味香料李白確實知道種植之法;果然就只見接下來一路上;田陌把人纏得夠嗆。
這區區二百餘里;一行人走了四天;直到第五天晌午過後;方才抵達了益州成都縣。儘管不能和長安洛陽這樣繁華的兩京古都相比;但成都亦是古城;古蜀國便建於此地;而自從漢時益州的州治從雒縣移到這裡之後;這座城池更加欣欣向榮;一直有世外桃源之稱。偌大的城池四面開六座城門;進進出出商旅行人不絕。在東面的城門驗看過所等候入城的時候;吳指南便抬頭指著東門上的城樓;道這是隋末蜀王楊秀所修建的散花樓;對此讚不絕口;極力推薦杜士儀閒時來此登樓一遊。
彷彿是生怕杜士儀不信;他甚至又笑著吟道:“ri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chun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當初前年李十二到成都來拜謁蘇尚書的時候;獻的詩中;便有這一首《登錦城散花樓》;事後蘇尚書立時興致勃勃前往登樓;登高遠眺;大嘆不虛此行。杜郎君放心;我可不會誑你”
杜士儀被吳指南這生怕自己不信的口氣給逗樂了。因他比自己和李白看著都小;卻時而老氣橫秋去勸李白別衝動;時而興致勃勃替人揚名;活脫脫一個還沒長大卻硬充chéngrén的少年;他不禁更是為之莞爾。
這時候;東門守卒已經看完了那蓋有眾多大印的過所;其中一個老成的就引了一個年紀輕輕隊正模樣的青年過來。來人上下一端詳杜士儀;立刻有些謹慎地問道:“不知道哪位是新來本縣上任的杜明府?”
“是我。”
那隊正在三人身上掃來掃去;原本難以確定;此刻杜士儀出聲一應;他再一細看;便覺得李白散漫;吳指南稚氣;果然是杜士儀瞧著最像出仕已有數年;名滿天下的京兆杜十九郎;慌忙行禮不迭;又自請護送去成都縣廨。知道這也是別人的好意;杜士儀自不會拒絕;而等到過了城門置身於成都城中;他就發現;相比四四方方的長安和洛陽;成都的街道走向便沒有那樣筆直整齊了。
城內和兩京一樣;無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