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給各國一個滿意的交代。”

趙武這不是跟列國使者商量,他是在宣佈自己的政策,併為這個政策附加了若干先決條件。但即使是這樣,列國使者也很興奮,他們交頭接耳低聲商議,感覺到心裡頓時鬆了一口氣………整個北方都陷入大旱災過後的大饑荒,各國自己都很困難啊!

子產這時不好發言,因為他剛剛跟士瑕辯論了一番,如果這時再出頭,難免給晉國留下處處針對晉國的印象。故此,他用目光頻頻慫恿魯國的叔孫豹。叔孫豹被逼無奈,勉強出聲詢問:“晉國打算給各國饋增,不知道這個饋贈的東西是什麼?是錢財嗎?或者是糧食?”

“無價之寶!”趙武招手示意侍從拿過來大堆卷宗,這些侍從穿梭於列國使者面前,每人塞給一份卷軸。列國使者疑惑的開啟羊皮卷軸,發現上面繪製了兩份圖譜。

趙武看到所有人都開啟卷軸了,便指點著卷軸解釋:“現在各地大旱,許多人的田地上缺水,麥苗無法灌溉,使得糧食早死,導致大面積減產。這份卷軸上就是兩種澆灌的器械,一份名為風力水車,一份名為龍骨水車。你們各國使者可以回去,依照圖譜製作這種水車,澆灌地勢較高的田地,以此保證共度災荒。

如果各國看不懂這份圖譜,我允許列國派遣自己的工匠來我晉國學習,我們將手把手的教會你們如何製作這些水車,如何裝配,以及如何運用。我趙氏仰仗這些灌溉裝置,今年雖然遭遇了大災荒,糧食作物反而增加了收成……”

精耕細作是從明清時代開始的,春秋時代還遺留著原始先民那種燒荒墾殖的做法。趙氏有連續多年的拓荒經驗,隨著開墾面積的擴大,這幾年已經研究出來部分精耕細作技術。雖然這些技術比較粗劣,但相對於春秋時代那種天種天收的粗放型耕作技術,簡直是一次農業技術的大飛躍。所以,即使遭遇了千年一遇的大旱災,即使畝產量相對於現代來說少得可憐,但趙氏依然比大多數領主收穫豐富。

子產敏銳的感覺到了這兩份圖譜的價值,他搶先讚歎:“果然是無價之寶!我鄭國打算派遣一百人,前來趙氏學習製作這兩件器械,順便也向趙氏請教一下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

子產開了口,各國使者恍然大悟,也紛紛跟著表態。趙武來者不拒,他指著圖譜說:“雖然這場大旱災比較罕見,但仰仗這幾份圖譜,我相信各國都能勉強應付災荒。所以,我才決定第一年只減免百分之五的徵稅額度。等到第二年,即使旱災仍然繼續,但我們的灌溉技術也在提高,不出意料的話,我認為:即使旱災繼續,各國也能恢復原來的糧食產量。”

春秋時代地廣人稀,道路兩邊隨時有老虎與梅花鹿散佈,野生動物非常豐富。歷史上,也正是因為這場大旱災,使得大象從中原地帶徹底滅絕。但是,大象每天要吃多少噸草,有大象存在的地方,也同時意味著這時代的中原地區,植被異常豐富,不亞於熱帶草原。所以,這場大旱災在春秋人看來難以應付,但在趙武看來還不算什麼。因為野外可以充飢的食物實在太多了,只要多多開發,應付過去這場災荒,根本不算是難事。

“為了應付這場旱災,我晉國打算以工代賑,大肆修建各項工程,我們的人力不夠用,因此我要求列國用人力資源衝抵徵稅額度。各國諸侯手下的領主要“納徵”,或許在災荒年間沒有多餘的錢糧交納,但他們手頭還有“軍賦”資源,就讓他們向我們轉繳這些“軍賦”吧!我晉國需要大量人力。當然,作為對列國的回饋,我們收到列國交納的軍賦(替領主義務勞動的領主屬民),將相應的支付列國軍役人員一定的薪水。這個薪水標準嘛!我們回頭再商議……”

列國現在缺的是什麼?缺的是糧食與錢財。在這個大饑荒時代,大家手頭都不缺人力,而養活這些人卻是各地領主頭痛的。在這種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