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的安納托利亞省區和巴爾幹半島的魯梅利亞省區。省區是帝國的軍事和行政基本單位。省督由帝國蘇丹親自任命,稱為“巴夏”,戰時指揮軍隊作戰,平時則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省區的數量後來不斷增加。
省區下面設封建軍事行政單位“桑賈克”,其總管(類似省長)稱為“貝伊”;桑賈克下設“維拉耶特”(即區);維拉耶特下設“納赫亞”(後來改稱“卡齊”,即鄉)。16世紀時,南斯拉夫各地被劃分為25個“桑賈克”,即25個區。
與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行政體制相適應的是帝國獨特的土地佔有制度。帝國統治下的全部領土屬國家,即屬於最高統治者蘇丹所有。在名義上,他可以把土地據為己有,由屬下的官吏管理,每年向他交納賦稅;但在實踐中,他把絕大部分土地封給各軍事階層的代表人物、各封建主或行政機構。這樣,各征服地的所有耕地和非耕地都歸國家所有,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被承認為屬於私人或教會的財產。
16世紀,奧斯曼帝國領地的大部分稱為“提馬爾”,又稱軍事采邑。這種土地所有制的特點是,各封建主要履行一定的軍事或行政義務,而且土地所有權不能繼承。
在提馬爾制度下,農民有權耕種自己的土地,但需繳納一定的租稅給封建主。他們甚至有權將土地傳給後代,但擁有的僅僅是使用權,不擁有所有權。
在被征服地區,居民除繳納地租外,還需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帝國的非穆斯林居民需繳納的最常見的一種稅是人頭稅(“吉札”),凡年滿14週歲的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必須繳納人頭稅。當然,農民還必須將自己農產品和畜產品的十分之一交給封建主,這叫“什一稅”。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基督教“臣民”還必須定期把一定數量的健壯男孩送去服役,稱為“德夫舍梅”(土耳其語意為“徵集”),這是一種特殊的活人稅。大約每隔5年,帝廷要從基督教徒家庭(主要是巴爾幹地區)徵募一批8~18歲(後來又改為15~20歲)的男孩,經過篩選訓練,一般是平均40戶選送1名,編入近衛兵團(即“埃尼恰裡”)。這些青少年均未婚,身體強壯,能吃苦耐勞,以保障帝國軍隊的戰鬥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聯合的歷史(7)
軍隊是保障奧斯曼帝國生存和對外征戰的強大支柱。軍隊的基本組成是各地封建主建立的武裝騎士(即“斯帕希”)和帝國組建的近衛兵團。據史料記載,“近衛兵團的成員是奴隸武士,是皈依*教的基督徒,直接隸屬於蘇丹。起初,近衛兵團士兵是戰俘或出錢買來的奴隸,日後逐漸形成一套從基督徒臣民的男孩中募集兵丁的制度。”〔美〕戴維森:《從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現代化歷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第48頁。近衛兵團人數從14世紀的幾千人發展到17世紀約7萬人。這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精銳部隊,為維護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儘管奧斯曼帝國強制推行封建軍事制度,但因各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因素各異,其政策和制度的實施情況是不一樣的。在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山人居住的地區同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地也是有區別的,其原因在於: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山屬於帝國的邊疆和戰事頻發的地區,自然環境獨特,山高谷深,難以推廣提馬爾土地制度。這一地區的人民從一開始就對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展開了頑強的抵抗。
塞爾維亞起義和獲得自治
17世紀前期,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達到鼎盛時期。1683年帝國軍隊進攻維也納失敗後,帝國開始走向衰落。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在國外,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遭到失敗;在國內,軍事采邑制度開始解體。而從18世紀起,巴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