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如何低成本地進行空間跳躍(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沒有一種低耗能或者說低成本的空間跳躍方法呢?
答案自然是——有的。
這種低成本的空間跳躍方法就是——穿越蟲洞。
對於人類而言,想要穿越蟲洞實現空間跳躍,或者說超光速移動,面臨三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找到蟲洞。
蟲洞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拉姆在1916年提出,隨後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於1935年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論。
他們提出的“愛因斯坦-羅森橋”概念,描述了一種透過蟲洞連線兩個不同時空區域的橋樑。
1957年,物理學家約翰·惠勒首次使用“蟲洞”這一術語來描述這種時空結構。
蟲洞的理論基礎是廣義相對論,它允許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存在這樣的時空結構。
蟲洞可以被視為時空中的一個隧道,其兩端分別位於兩個不同的時空位置,這兩個位置可能在空間上相隔甚遠,甚至可能在時間上也有所不同。
儘管蟲洞的概念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科學家們尚未找到蟲洞存在的確鑿證據。
此外,蟲洞的存在還面臨著許多理論上的挑戰,例如如何維持蟲洞的穩定性,以及是否需要某種未知的物質或能量形式來支撐蟲洞的結構。
也就是說蟲洞目前還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存在,人類目前尚未找到或證明蟲洞的存在。
前文我們提到過,物質在進入黑洞之後被轉化為了暗物質,然後從平行宇宙的白洞中被噴發出來,這個嫁接黑洞與白洞的通道就是蟲洞。
那麼在本宇宙範圍內也存在蟲洞嗎?
答案是存在的,但是本宇宙之中,或者說同一緯度的蟲洞執行機制與平行宇宙之間的蟲洞執行機制是不一樣的。
在平行宇宙中,蟲洞的入口和出口是黑洞和白洞。
但是在本宇宙中,蟲洞的入口和出口卻不是黑洞和白洞,而是兩個黑洞。
1915年,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改變了我們對引力產生原因的看法。
他認為物質使空間彎曲,移動的物體會沿著這個彎曲空間的曲率移動,這就是重力的產生原因。
蟲洞是由時空彎曲形成的,它在宇宙中兩個獨立的區域之間形成了一個隧道。
隧道進入太空的地方被稱為“口”,而蟲洞有兩個口,由於兩個口之間相隔很遠,所以蟲洞本身被稱為“喉嚨”。
也就是說如果有兩個“洞”,這兩個“洞”質量足夠大,大到可以把空間上的兩個點彎曲到重疊,那麼一個蟲洞就形成了。
這樣的“洞”有沒有呢?
有啊,宇宙中有無數個,那就是黑洞。
但是所有的黑洞都能在本宇宙中製造蟲洞嗎?
當然不可以。
因為兩個黑洞想要在物理層面上重疊到一起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那就是兩個黑洞彎曲的空間節點恰好重疊在一起。
這種情況在宇宙中非常罕見,因為這需要兩個黑洞滿足一系列物理條件,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兩個黑洞必須遵循能量守恆定律。
簡單來說就是進出兩個黑洞的物質所產生的能量得保持一致。
只有這樣兩個黑洞在扭曲時空的時候才會在太空中的某一個點實現“對接”。
這種情況在宇宙中太少見了。
如果人類能夠發現,意味著人類就找到了空間跳躍點,從而實現兩個空間位置的跳躍。
那麼人類進行空間跳躍的第二個挑戰是什麼呢?
答案是,如何維持蟲洞。
因為蟲洞是由質量無限大的黑洞打通的,這也就意味著想要進入蟲洞,必須抵消黑洞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