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支造反的邊軍中,不僅有漢族,也有回族、蒙古族的成員,所以高迎祥、馬守應的這支隊伍,就是由所謂“夷漢降丁”組成的“堅甲鐵騎。兵有紀律”的漢、回等各族聯合的流民武裝。
所以馬守應在農民軍中的資格很老、地位也很高,而且屬下的老營人馬也是戰鬥力很強。另外,馬守應本人也在農民軍中以足智多謀、能征善戰著稱。因此,當馬守應部一進入河南,先入河南的各家農民軍首領立刻奉其為首。
於是馬守應立刻得知了自己前方多出了汝州軍這麼一支明軍。這讓馬守應是大吃一驚。與那些小嘍囉般的首領不同。馬守應可是知道天下有哪幾支明軍堪稱強軍,帶兵大將為何人。那些明軍分佈和活動在哪個區域的。
本來馬守應進入河南。他也只要防備住玄默部與吳世恭的汝寧軍,可是現在卻突然憑空出現了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強軍,這就平添了相當大的變數了。
馬守應不禁要搖頭了。上次農民軍進入河南,突然出現了一支汝寧軍;這次再入河南,又突然出現了一支汝州軍,難道河南的官員都會仙術?他們都學會了撒豆成兵啊?當然馬守應也不知道。直到現在,連崇禎皇帝和朝中大臣都不知道自家突然冒出來了汝州軍呢。
而且最討厭的是,這支汝州軍的作戰作風相當讓農民軍頭疼。對於農民軍來說,只要明軍龜縮在城池周圍。就算其有十萬人馬都無大礙,但是這支汝寧軍卻是喜歡主動進攻的。君不見,以前曹文詔幾千人馬的主動進攻,就可以殺的幾萬農民軍丟盔棄甲的啊?
但馬守應又詢問了整個作戰過程,也把汝州軍的特點摸了一個**不離十。他就敏銳地發現,汝州軍只能夠用兩個字來形容——稚嫩。
戰術稚嫩,指揮稚嫩,就是作戰十分勇猛,而士氣卻高昂的不像話。這樣的一支軍隊,如果再獲得幾次大勝的話,就可能完全整合起來,確實變成一支強軍了。
更需要考慮的是,因為汝州軍是相當稚嫩,那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啦,萬一在農民軍與其他明軍作戰最關鍵的時候,這樣一支富有進攻性的明軍突然出現,很有可能會亂拳打死老師傅的。
所以現在趁著這個機會,快些把這支強軍種子扼殺在搖籃裡吧,這也對將來農民軍的行動也有著很大的好處的。
馬守應先指揮汝州軍身後的那幾股農民軍靠近並糾纏住汝州軍,接著大派偵騎探查四周的明軍動向,先確定了汝州軍是一支孤軍。
接著,馬守應集合了各營精銳四千多騎先行,自己親率三萬八千多步兵,快速地向著汝州軍的方向靠近。
而汝州軍發覺身後的農民軍靠近以後,也立刻停下腳步,做了一次堅決的反衝鋒。再次獲得大勝,斬首千餘,俘獲千五,充分顯示出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可就這麼一耽擱,在八月十三日黃昏,馬守信部的先鋒騎兵趕到了。
雙方見面以後,二話不說就開打。根本不做試探,農民軍的騎兵一列好陣式,就立刻發起了總攻,希望在落日之前把面前的這支明軍完全擊垮。
而汝州軍的兵丁這時候對餘子璉的崇拜也到達到了極點。所以在餘子璉的鼓動下,他們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以步戰騎竟然擋住了農民軍騎兵的總攻。
此次交鋒,汝州軍傷亡一千多,而農民軍的騎兵傷亡超過了五百。從場面上看起來是打成了一個平手。但是在實際上,雙方主帥的心態卻截然不同。
汝州軍出發的時候,人數才五千多,可現在就算是遭受了這千人的損失,汝州軍的兵力還是超過了萬人,所以餘子璉對這種損失根本是無動於衷。
而馬守應可不同了。雖說農民軍的騎兵有四千多,可其中大多數都是騎著駑馬來湊數的。讓他們打打順風仗還行,列陣衝鋒可就沒那個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