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大獲豐收。
而且定下心的姚亮也可以清點人數了。加上新野縣城內新投靠過來的災民。現在姚亮部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四千人。當然,新投靠的那些人的戰鬥力也就忽略不計了。
既然收穫已經這麼大了,姚亮就準備見好就收了,他準備著帶著糧食和物資回到新集鄉。可就在這時候。安排在城外的探子來報:來了一支農民軍。
這下子姚亮可就走不了了,他立刻關閉城門、鞏固城防,接著從城內蒐羅出幾匹馬,讓自己會騎馬的幾名兵丁快馬回汝寧報信。
當吳世恭接到姚亮的求救信以後立刻是大發雷霆。不管姚亮的動機如何,他的這個行動完全打亂了汝寧軍的行動。但現在再怎麼埋怨也沒有用了。於是吳世恭要馬上改變這次的軍事行動。
新野縣這地方,本來就是一個軍事要地,但它的缺點就是易攻難守,所以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出山的三把火,其中就有一把是火燒新野。再加上新野縣離汝寧的距離有些遠,所以吳世恭在這路安排的防禦支點就是後方的棗陽縣。
可姚亮這麼一自由散漫,卻讓汝寧軍陷入了不得不去救的尷尬境地。也是同樣的原因,新野是易攻難守的。城中的那些糧草、物資倒也罷了,關鍵的是,汝寧軍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拋棄戰友的事。
但是這路的一調動,將會使得汝寧軍的包圍圈擴大了許多,很可能包圍圈內的農民軍,可以透過汝寧軍的縫隙裡逃竄,成為了漏網之魚。
但現在也顧不得這麼多了,反正那些農民軍逃竄也只有兩個方向:一個就是向著汝寧,不過這條路基本上就是送死;一路就是向著廬州方向,反正因為鳳陽的攻陷,朝廷已經在這裡駐紮了重兵,也應該讓其他明軍活動一下筋骨了。
想明白以後的吳世恭立刻率領著自己的三百親兵,趕往了教導軍團的方向。趕到以後,又集合了教導軍團的騎兵營,飛馳著去救援新野縣。教導軍團更是派出了一個步兵團,跟隨著騎兵去接應救援。
在趕往新野縣的路上,吳世恭不禁有些自嘲:“本以為這次自己不要出馬,沒想到還是要親征,自己可真是一個勞碌命啊!”
但讓吳世恭沒想到的是,當他千辛萬苦地趕到新野縣時,那裡卻是一片風平浪靜。姚亮依然守在新野縣城裡,城外的農民軍也沒有了蹤影,更意外的是,餘子璉的汝州軍駐紮在新野縣城之外。
當送走求援信使以後,姚亮就準備守城了。可當農民軍出現在城外以後,他們卻並沒有立即攻城,只是派出的使者入城來向姚亮交涉了。這時候的姚亮才想起,原來自己現在的身份也是農民軍呢。
那來使是瓜背王的一名親信,他比較能說會道,首先就是要招攬姚亮他們。
當瓜背王趕到新野縣時,卻發現被其他農民軍捷足先登了,因此他的心中是相當的鬱悶。可是當他了解到佔據新野縣的是一股名不見經傳的震山炮時,他立刻就打起了如意算盤。
瓜背王認為:自己怎麼樣也是在農民軍中有著名號的,只要把城內的農民軍招攬過來,既能夠增強自己的實力,城內的糧草、財物也能夠變相地落到自己的手中,於是,他就派出使者入城了。
姚亮當然不可能去投靠瓜背王,可現在的他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因此,姚亮也就很客氣地接待了使者,並且告訴使者:自己需要時間與手下的頭目商量這件大事。
可是等了大半天,瓜背王也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了,他就向姚亮提出:按照江湖上見者有份的規矩,先給自己送上一批糧草。
其實在農民軍的規矩中,向來是誰到誰得的,瓜背王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無非是仗著自己的實力較強。而且如果姚亮拒絕了招攬,那瓜背王多少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
瓜背王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