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了對周圍敵情的瞭解。
接著就是兩個字:缺糧!
餘子璉也碰到了吳世恭在己巳之變首次勤王中遇上的同樣問題:地方不肯供應糧草。不過這次地方官府給了餘子璉一個選擇:如果汝州軍留下來幫忙守城。那地方官府將全力供應糧餉。
可是餘子璉有選擇嗎?勤王!勤王!連皇上那裡臉都不露一下,那不是送上去的秋後算賬嗎?餘子璉也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在朝廷中受到了冷落,如果自己的這次勤王沒有戰果,一旦清軍撤軍,就算是沒人落井下石,朝中也沒人幫自己說好話。那怎麼辦?只有硬著頭皮走了。
因為派出去的偵騎也不是全沒有效果,所以餘子璉就瞭解到:雖然清軍在四處活動,但是他們也是分成一股股小隊的。只要汝州軍抱成團,那麼清軍也將難以啃動自己這支大軍。
於是餘子璉一聲令下。全軍就欣然出發,他們不顧地方官府的挽留,猶如盲人夜行一般,帶著十幾天的軍糧,向著京城就摸了過去。
也就是汝州軍的將士對餘子璉相當迷信。而汝州軍又都來源於百姓,根本對清軍沒什麼恐懼。這狀態。說的好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說的差就是無知者無畏,因此,這時候的汝州軍竟然還是士氣高昂。
而餘子璉也是豁出去了,反正最壞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到了那個時候,人都死了,那總不會再受百般焦慮供養汝州軍的煎熬了吧!這時候的餘子璉。是一種標準的哀兵姿態。
所以汝州軍這一走起來,竟然有種橫衝直撞、正大光明的意思了。這倒讓附近活動的清軍奇怪了,他們就像是剛見到黔驢的老虎一般,反而被汝州軍給嚇住了。
就這樣又走了兩天。當走到安陽縣這裡時,剛打破安陽縣城的一股一千多人的清軍按捺不住了,他們看不慣汝州軍的囂張,要試著攻打一下,試試汝州軍的成色。
那股清軍立刻領教了什麼叫做亡命之徒。當清軍下馬射箭時,汝州軍毫不示弱地用火銃對射;當清軍上馬衝鋒時,他們首次看到竟然會有人迎著馬衝鋒。猝不及防之下,清軍一下子損失了上百人,餘下的清軍立刻騎馬遠遠遁去,連剛收穫的安遠縣繳獲都顧不得了。
這場小勝,立刻讓汝州軍士氣膨脹,連餘子璉也是喜出望外,這清軍不過如此嘛!於是將士們紛紛請戰,要追擊這股清軍而去。
餘子璉一合計:就算是汝州軍到了京城,崇禎皇帝也不會讓自己只是閱閱兵,肯定是要安排自己打仗的,既然是打仗,那什麼地方不是打啊?還不如追擊這股敗軍呢。落水狗總比生力軍好打吧!
再說,有了安遠縣的繳獲,餘子璉也暫時解決了最頭疼的軍糧問題,足以支撐一個多月的戰鬥。既然沒有了後顧之憂,那就追吧!
當然,餘子璉還是派出了信使至京城,向朝廷奏報了此場“大捷”,不過在明末的時候,與清軍作戰時斬獲上百首級之戰役,確實也能夠稱得上是大捷了。
但是餘子璉不知道,雖然其他明軍大多做著壁上觀,但他們的“捷報”還是一封封地往朝廷裡送,而且牛皮還往大里吹,幾百剛起步,上千算合格,反正是把朝廷當成傻子一樣耍。如果朝廷當真,索要首級,那就對不起了,沒有!因為守城戰嘛,“韃子拾酋屍遠遁也!”所以餘子璉的捷報很快就淹沒在浩瀚的告捷奏章中了。
可餘子璉還不知道這一切呢,他還沉浸在首戰的小勝中,於是他的頭腦發熱了,開始提兵主動向清軍發起追擊。可是汝州軍是以步兵為主,軍中的火炮、大車又較多,所以行軍速度就比較慢。
而清軍也學乖了,小股的清軍根本不來靠近,只是遠遠地吊著汝州軍。可就是這樣,汝州軍還是解了好幾座城的圍,救了相當多的黎民百姓,贏得了當地一片讚譽聲,使得汝州軍上下都有些飄飄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