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他什麼地方打的,蘇東坡懷古絕對沒有錯位。孰是孰非?我態度超然得很,決不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在下家鄉四川省西充縣,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文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副主席張瀾就出生在這裡,但由於行政區劃的歷史變迭,張瀾出生地曾一度和現在都屬南充市區管。於是乎,張瀾出生地又有了縣、市之爭。此爭論曾弄得兩地有關人士很不愉快!
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的殉難地,過去的教科書寫的是鹽亭縣“鳳凰山”。近年來,我縣史學界又拿出“鋼鞭證據”,證明張獻忠的殉難地不是鹽亭鳳凰山而是西充鳳凰山。一些教科書為此做了更正。鹽亭人不幹了,吼道:你西充縣的幾個臭文人,憑啥搶走我們一個“農民英雄”!
據我所知,諸葛亮的躬耕地,施耐庵、羅貫中、曹雪芹等人的出生地,一直都在你爭我奪中,公婆各持一理,相互絕不“謙讓”。愚以為,此類有損和氣的爭論大可不必,胡適之類的“小心考證”也僅可限於學術圈子。特別是那種勞民傷財的盛大研討會,更不必召開。因為費九牛二虎之力,花錢財無數即使證實了某名人勝地只在甲處而不在乙處、丙處,這豈不讓少數人高興,多數人敗興乎?
怎麼辦好?學一學奉節人的胸懷,不管你劉備託孤重地是在奉節城內還是白帝祠內,反正都是在咱縣境內。由此推之,其他有爭論的名人勝地,也不管它居於何處,只要屬於我神州大地就當幸莫大焉!歷史上有過記載的,我們認它;新考證出來而又言之有據的,我們也認它。泱泱中華幾千年文明史,名人勝地出現一批“ABCD”之說,又有何妨呢?
餘秋雨教授在談到爭論不休的“東坡赤壁”時說得好:對於這地方,大藝術家即便弄錯了也會錯出魅力來,因為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是的,以文化藝術屬性為主要特徵的名人勝地,不是“幾何定理”,不是軍機大事,更不是國界勘定,何必那麼較真呢!還是宜粗不宜細好,“多一說”比“大一統”好!美學上的“朦朧美”,建築學上的“錯位美”,不也是一種美不勝收的景緻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想起了方孝孺
�
據我所知,在封建時代,帝王死後被諡為什麼“宗”的,大抵是以文治見長;而被諡為什麼“祖”的,則是靠武功取勝了。近讀明史,知其整個明朝260年中,被諡為“祖”的皇帝只有兩人。一人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叫做明太祖;另一人就是第三任皇帝朱棣,叫做明成祖。
說到明成祖朱棣,我們還得有一個簡單的回顧。此人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封燕王,鎮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炆嗣位,為鞏固政權,便下令削藩。朱棣這拉擁有重兵的藩鎮王深感這一決策對自己造成的威脅,遂於1399年舉兵造反,經過四年的戰爭,終於擊敗了朱允炆而當上了皇帝。
方孝孺人稱“正學先生”,少時從宋濂學習,後在朱允炆當皇帝時被召為翰林侍講學士,成了朝廷中許多重大問題的決策人物之一。朱棣起兵時,反對這一行徑的《討燕詔檄》即出自他手。1441年,燕兵入南京,方孝孺被俘,他抱定一臣不事二主的堅定信念,採取了堅決不與新貴合作的強硬態度。朱棣讓他起草“登極詔”,他堅決不幹。朱棣一怒之下聲言:若不從,即“滅九族”。方孝孺抗言道:“滅十族,也不草詔!”遂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即下令滅其十族(九族外加他的學生,這真是一個創造。)方孝孺
還是不草詔書。他在作絕命詞時寫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