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科學院內,中國的研究者和西方的一些研究者正在討論研究一種新式的作戰武器。有士兵反映說:“步槍裝填彈藥需要一發一發的進行裝填,速度太慢,碰上了大規模的敵軍衝鋒,形成不了有效的火力阻擊,而且後坐力太大了,肩上經常被後坐力頂的青一塊、紫一塊的,希望科學院能改進一款持續射擊的槍械。”

沈括聽後和外國研究者聯合起來,考慮結合中西方的知識,進行一次改進研究。於是他們首先在一支老式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於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誕生了。

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沈括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槍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透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透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運用了復進簧、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的槍械,憑藉火藥燃氣作為動力,只需扣動扳機就能完成供彈、擊發、拋殼等一系列動作。

研究完畢後,沈括上報給大宋國防軍事裝備研究部審批,準備大規模生產,卻被那幫老傢伙以太浪費子彈而駁回了。沈括很鬱悶,於是給楊六郎寫了信,沒辦法,對於這位超前的科學家來說,只有楊六郎才是他的伯樂。

楊六郎收到訊息後,大喜過望,要知道這可是重機槍啊,在人類歷史上,直到一戰的時候,才開始大規模使用重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是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挺。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戰役,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千米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馬克沁機槍的殺傷力和殘酷致死達到了頂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戶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

楊六郎立刻給皇帝趙德芳寫信,向他闡明自動化武器的重要性,批准大規模生產製造,可以有效的減小傷亡。同時又寫了一封信給沈括,鼓勵他好好研究,融會貫通,可以考慮把這些自動化武器裝備在大型機械上,比如戰車或者機械人身上,進行一下拓展,這一點,西方的那些人還是比較有天賦的,六郎讓沈括好好琢磨一下,武器生產的事已經向皇帝申請了,估計很快就會大規模生產。

沈括喜極而泣,當即為機槍取名為“火神”,此後,火神重機槍將稱霸世界,令無數遊牧民族膽寒,騎兵的時代預示著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