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種學習方向,一種是確定了某幾門是弱項的,就採用諸如背題之類的保本技巧,儘量提高平均分,另一個方向是覺得某幾門有潛力,於是採取分類練習配以題海戰的手段,嘗試拔高。

這些都是後世補習學校用爛了的技巧,但在8o年代還是非常管用的。

實際上,以應試為目標的學習,就應該像是黃岡衡水一類的學校,用滅絕人性的紀律,慘無人道的手段來對付它。因為應試本身就是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的,說要招收23萬名學生,多一個也不行,哪怕學的再好,奮鬥的再刻苦,但只要全國有23萬名學生的分數更高,那所有的學習和奮鬥都顯的缺乏意義。

對於年齡尚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青少年來說,這種制度不僅容易令其痛苦,而且與他們多年來接受的認知相沖突。

什麼勤能補拙,什麼付出了就有回報,什麼堅持就是勝利,在高考的白色籠罩下,統統都沒有用。

尤其是8o年代的高考,從小學開始,一批批的孩子輟學,一批批的孩子放棄,到了高中,仍然要想盡辦法從五六百萬,七八百萬名的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二三十萬名幸運兒中的一員,繼而獲得深造和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已經不是勤奮的事了。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學生都足夠勤奮。所以,學生們除了勤奮,還必須拿出比別人強的地方,才能把握住一次機會。

更聰明的頭腦?更健康的身體?更高的學習效率?更好的應試指導?更明智的選擇?更好的運氣……或者,更厲害的爹孃?

西堡中學沒有奇才,也沒有能睡著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事實上,這裡連一名敢說考入大專的學生都沒有。

既然如此,也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屈服於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的應試教育,進而成為體制認可的一員,要麼就理所當然的拒絕應試教育,站在體制外的邊緣自討生路。

在大學沒有擴招的年代裡,這兩個選擇之間是沒有中間路線的。中學的校長們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學校都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在打轉,分快慢班,將最好的老師配備給最好的學生,讓整個學校的資源為畢業班而服務……

在一個學校最多隻有幾名學生能考得上大學的年代裡,任何一名為學生好的校長,都會做出如此選擇。

而被排除在快班以外的學生,也就等於斷絕了高考之路。

他們或者明年繼續再考,或者就此放棄。

不過,要是問他們是否值得,十有*都會點頭。

最起碼,高考給予了學生們,尤其是出身底層的學生們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哪怕一個縣只有幾十人能透過高考,那也意味著每年最少有幾十人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而這些人,有極大的可能,他們未來的展比縣長的兒子還要好。

要是沒有高考,這種事情是普通學生想都不敢想的。

勤奮可不能讓農村戶口變成城市戶口,勤奮可不能讓被招工、被提幹,勤奮甚至連參軍當兵的機會都得不到,但一名學生的勤奮若是被高考所認可,那擺在他面前的一切體制障礙都煙消雲散了。

對一名8o年代的中國人來說,透過高考,才算是獲得了公平競爭的入場券。若是以全社會的角度來看,說是獲得了特權券也不過分。

西堡中學的學生們也許不能十足的理解社會,但他們十足的理解高考。他們見識過高考前一文不名之人,高考之後變成了金童玉女,他們也見識過高考前飛揚跋扈的學生,高考後變成了鄉鎮小流氓。

別說楊銳是以科學的手段來分配時間,管理作息,他就是用鞭子抽,用木棍揍,也絕不會有學生有怨言。

鯉魚跳龍門,不摔掉幾片鱗,不割除一身的傷,又怎麼可能呢。

楊銳將銳學組的7o多人狠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