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似的學習和生活。

每天早上六點,鴻睿班的學生就要開始跑步,讀書和背誦,同時吃早餐,接著是早晨三節或四節課的講解,然後是大量的習題,午休之後,繼續做大量的習題,接著是下午的講題,以及晚餐和更多的習題。

在楊銳眼裡,8o年代的高考,簡單的像是高中生會考一樣,大部分題目都是直來直去的,懂得公式和正常的練習,都能得到三百多分。這樣的試卷,根本不是後世題海戰術的對手。

正因為如此,才要大肆推行題海戰術。

國內到9o年代末,高考都是極低錄取率的。重點中學有三成的錄取率就算說得過去,四成已值得誇耀,如果考慮到重點中學往往集中了全省或全市最好的學生,高中三年的掉隊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普通中學通常只有1o%左右的透過率,許多人讀的還是大專,有名的差生學校往往是全軍覆沒的命運,也就是一個年級四五百號人連個大專都考不上。

題海戰術就是在9o年代末的嚴酷環境中誕生的。

那個時候,大部分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都高達五百三四,甚至五百五十分,要求學生要有75%以上的正確率,才有機會透過高考。

無論是難度還是要求,9o年代末的高考,都比8o年代末要嚴峻的多。

高考錄取率的上升,實際上只是讓嚴峻的現實變的更殘酷罷了。他要求學生付出的更多,給予的回報卻更少。

若是用數字來比較的話,9o年代中期的高中生需要一萬個小時的學習訓練,才有希望成為大學生。而8o年代的高中生,只要6ooo到8ooo個小時就可以了。

素質教育的背景,更像是對應試教育的反思。當然,到了大學錄取率6o%的年代,5ooo個小時的學習訓練就足以應付高考,可以採用的教學方式自然是多彩繽紛。

銳學組的成員在楊銳的薰陶下,都已漸漸習慣了高強度的訓練。但從西堡肉聯廠轉學而來的學生,就沒有那麼容易適應了,個個苦不堪言,到了週末,好不容易回家的學生自然是大倒苦水。

有心疼兒子的,免不了找到段華家裡去,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見到段華精心準備的武器——純英文的小冊子下面,寫著“yang乳i”的名。

第86章 教育戰線

家裡人對楊銳的表現,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驚訝。

在銳媽看來,自己的兒子原本就應當如此的優秀,而在楊父眼裡,銳學組的種種遠比懂英文更令他滿意。

楊銳則在收穫了大舅第一波告狀回饋以後,進行了報復性訓練,做題的數量增加一倍,做題的時間延長二分之一。

學生們怨聲載道,厭學之情大起。

楊銳不為所動,只是默默的組建了一隻巡邏小隊,順便買了四條狗,將趁夜想要逃走的學生給抓回來,然後繼續增加題量。

於是,學生們漸漸的習慣了。

這就像是長跑選手,突破了極點之後,突然就覺得不累了。

學習其實也是差不多的,例如沒有經歷過中考的學生,一天上四節課,再自習兩三個小時,就會覺得很辛苦,若是沒經過小升初提拔考試的學生,一天讀4個小時的書就會覺得累,許多人到了高一高二也就是如此。但若是到了高三,進入升學學校,被強迫著每天學十二三個小時,雖然覺得度日如年,但日子照舊是一天天的過下去了。

人的適應能力遠比自己想象的強。

西堡中學的農村學生對學習是向無怨言的,有機會學習,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許多家庭舉債供著子女讀書,指望著他們能夠一朝闖過獨木橋,成為城裡人,吃商品糧,回報鄉里。這種責任和負擔,遠比辛苦的學習要沉重的多。

來自西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