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匹載郎中。”回頭對季德道,“德叔,不必客氣了。時間不等人,快一步,才能救命。”又對周瑜道,“公瑾,給我拿錢來。請郎中用。”季德這時候才發覺自己光顧上想借馬的事情了,竟然連錢都忘了帶。
很快,周瑜取了兩錠大銀出來,遞給了孫策。兩匹馬也牽了過來。孫策扳鞍認蹬上了坐騎。立即便出發了。
……
這裡面有個問題。這個問題韓當也是知道的,只不過韓當不夠敏感,多半就忽略了。而周瑜卻是無法忽略的。那就是,孫策的錢,也就是孫策的那些金銀,放的地方,孫策是知道的。周瑜、韓當都知道。孫策為什麼要讓周瑜去幫忙拿錢呢?
平時,為了避嫌,周瑜、韓當二人都不會去碰那些金銀的。而孫策也沒有讓二人動過。每次買東西,都是孫策親自取來金銀,然後交給二人的。而此時,孫策卻突然叫周瑜去拿錢,這是什麼原因呢?
周瑜就知道,孫策要做戲了。如果孫策自己去拿錢,拿了多少,季德是看不見的。自己去拿,然後再交給孫策。季德就看見了。因而,叫自己去拿,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季德看見。既然如此,自己拿的錢就一定不能少了。
按照一般的行情,請郎中出急診,大約需要十兩銀。十兩銀,少了點吧?因而周瑜就拿了兩錠五十兩的大銀。既然是做戲,那就得把戲份做足了才行。儘管周瑜並不贊成這樣的做戲。
從田蘭釋放那個時候算起,孫策不智的行為很多。不過,孫策本來就不以智謀見長,倒也不為己甚。但兩次顯示品行不端,周瑜就記在心裡了。前一次,是搶金銀。後一次,就是做戲。對於搶金銀、做戲這樣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世界觀裡會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心靈純淨得一塵不染的周瑜這兒,卻是過不去的。
周瑜原來就因為孫策的氣量過小、總想壓自己一頭的行為而很不滿意。此時,雖然周瑜幫孫策拿了銀子,幫孫策做足了戲,但是周瑜的心裡,已經下定決心,要離開孫策了。接下來,周瑜只需要一個離開孫策的藉口了。
……
孫策快馬加鞭趕往毗陵,找到郎中。郎中正好有病人,一時不能出診。孫策一拳打爛了郎中的案桌,嚇跑了病人,強行把郎中帶了出來。上馬,直奔石馬村。到了石馬村,由於郎中到得及時,成功接生,母子平安。
這件事情,就算是這麼過去了。而季德卻不。季德欠孫策的人情太大了。原本只想借馬,而孫策卻親自跑了一趟。並且季德還看見孫策帶了兩錠大銀。事後,季德想要給郎中診費,被孫策擋了。孫策當即把那兩錠大銀給了郎中。這是很多人都看在眼裡的。孫策當時還說,銀貴,但人命更貴。母子平安。就是最好的了。感動得季德、季望及鄉親們熱淚直流。
於是,季德一有空,就宣揚孫策的仁德。逢人便講,遇人便說,就成了一個**廣告機。一時之間,孫策美名傳揚。由於孫策的美名始出於季德之口,而季德年齡又大,稱呼孫策的時候,季德用了比較親切的稱呼:“孫郎”;到後來,附近各縣,人人都稱孫策為“孫郎”了。
有當地土人凌操,素來勇武過人。其子淩統,武藝也算精湛。父子二人,有能力而無機會,常聚一幫鄉人維持地方的平安,但卻一直沒有受到郡守嚴伯虎的錄用。於是,凌操、淩統就帶了鄉人,投奔孫策。使孫策的人馬增至兩千。
神亭嶺東面的白塘村往南,有一座小縣城,名叫楓橋。對,就是楓橋夜泊的楓橋。這座小縣城由於靠近吳郡,不像毗陵、丹徒那麼繁榮。小縣城有個縣尉叫徐旺。這徐旺得知孫策的事蹟之後,悄悄上了一趟神亭嶺,請孫策佔領楓橋。
徐旺聲稱,一幫衙役及巡城士兵,都盼著孫策的到來。其中的骨幹力量已經有了默契,約定了時間。保證能讓孫策兵不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