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洪秀全去世的訊息,淮軍首領李中堂心中一動。他深知這個訊息的重要性,這不僅意味著太平天國的領導層出現了重大變動,也預示著太平天國可能因此陷入內亂。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清軍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加強對太平天國的攻勢。

李中堂立刻開始著手準備上奏朝廷,他打算將這個訊息報告給慈禧太后和九歲同治小皇帝,並建議朝廷加大對太平天國的軍事壓力。同時,他也開始考慮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為自己和淮軍爭取更多的功勞和資源。

李中堂知道,曾國潘的湘軍在天京圍城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如果能夠與曾國潘合作,共同推進對太平天國的圍剿,那麼兩人都有可能因此獲得巨大的功勳。

然而,那位在後人口中被戲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亦或是“曾剃頭”的老曾,他會同意這樣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到手的功勞,就如同已經到嘴的肥肉一般,怎可能輕易與他人分享呢?此時此刻的湘軍彷彿化身為一群地鼠,終日忙碌不停,不停地挖掘著洞穴。

他們就像那隱藏在地底深處的生物一樣,悄悄地、默默地進行著自己的行動。每一次揮動鋤頭,每一下刨開泥土,都帶著一種隱秘而堅定的決心。這些士兵們或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正逐漸改變著戰局的走向。

自張川戰敗後,雷陶二人率領殘部一路向北撤退,歷經艱難險阻,終於抵達了隆德一帶。此時的他們,早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但仍心存一絲希望,苦苦等待著朝廷援兵的到來。

想當初,浩浩蕩蕩進入安定的兩萬大軍,如今卻只剩下曹克中的三千兵馬、穆屠善的三千兵馬、金順的三千兵馬以及雷陶二人所率的三千多兵馬。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眾人皆是憂心忡忡,只盼著能避免被起義軍重重包圍,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值得慶幸的是,西北地區的各路起義軍之間並無統一指揮,各自為政。在西寧地區、河州地區、肅州及酒泉地區,乃至西域烏魯木地區,眾多起義軍首領皆對馬潮輕俯首稱臣,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先前李德邦的上司李朝棟和穆華也是歸附於馬潮輕的。然而,世事難料,李德邦竟選擇投靠了馬岱,而穆華則在與敵軍交鋒中遭遇慘敗,狼狽逃往北地城。至於周邊的其他幾股勢力,如董志源聯軍和董福祥起義軍,則並不受馬潮清節制,他們各自獨立成派,自然也就沒有聯手圍攻安定區域內的這些清軍。

此時此刻,對於朝廷而言,太平天國軍隊、捻軍以及大理軍的威脅程度已然相對降低,其地位排名皆已靠後。其中,太平天國軍隊內部紛爭不斷,矛盾重重,導致指揮混亂;而捻軍則組織鬆散,缺乏統一有效的領導核心;至於大理軍更是分化為兩個派系,彼此之間明爭暗鬥,難以形成強大合力。相較之下,來自西北地區的馬潮輕勢力卻日益壯大,如日中天。

正因如此,當朝廷成功剿滅太平天國軍隊之後,便將矛頭指向了馬潮輕。提及馬岱,其實他所面臨的危機尚不及馬潮輕那般緊迫。對於朝廷來說馬岱也被歸入董志源聯軍之中,但他不過是這支聯軍裡實力最為雄厚的一方罷了。

在朝廷眼中,馬岱與董志源聯軍無非只是遙相呼應,暫時對朝廷構成一定壓力。然而,隨著局勢發展,朝廷必將逐一擊破這些潛在威脅,以維護國家的穩定與安寧。

此時此刻,讓我們來深入瞭解一下馬潮所掌控下的各地起義軍實力分佈情況。首先要提到的便是那由第一本部四長老統領的軍隊,這四位長老可謂是聲名遠揚、各有所長。其中,位於伏羌關的李長老,正是那位曾與寇文程展開過外交周旋的人物;還有駐守銀雞堡的譚長老、坐鎮徐卅的張長老以及牛長老。

其次,則是以聯合形式存在的河周聯軍。這支聯軍可不容小覷,它乃是後世赫赫有名的西北馬家軍的前身。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