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了一口氣。
第九卷金麟豈是池中物完
第一卷當時年少青衫薄 第五百四十二章 雲州好男兒!
二月末的天氣;江南已是小陽春;可對於北方來說;放眼看去仍然難見太多蒼翠顏色。只有野地裡的草在春風中茁壯成長;讓一整個寒冬中悶在圈中不得自由的牛羊們大大享了一番口福。此時此刻;藍天白雲下;一群瘦羊正在四散吃草。而就在這些雜草叢中;隱約可見昔年田壟交錯阡陌相連的痕跡。
但現在;這裡還一片荒蕪。
一個放羊的中年牧民漫不經心地趕著羊群;突然一甩鞭子;突然扯開喉嚨高聲唱起了民歌。嘶啞的聲音在空曠的原野上回蕩;甚至激起了小水窪中飲水的鳥兒。當一行五六十人行至附近的時候;為首的年輕人不禁駐足傾聽了起來
“隴上壯士有陳安;軀於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
驏驄父馬鐵鍛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
百騎俱出如雲浮;追者千萬騎悠悠。
戰始三交失蛇矛;十騎俱蕩九騎留。
棄我驏驄竄巖幽;天降大雨追者休;為我外援而懸頭。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阿呼嗚呼奈子乎;嗚呼阿呼奈子何”
“寶兒;知道這是哪首民歌嗎?”
聽到師長這一提問;陳寶兒冥思苦想;最終有些赧顏地搖了搖頭。儘管他這幾年勤學苦讀;但基礎太差;要看的書太多;更何況;這些帶著濃重樂府風格的民歌;現如今雖然有人整理;但更多的都散佚了;這首陳寶兒還真沒有聽說過。杜士儀見他發窘;便溫和地說道:“是《隴上歌》。說的是當年涼王陳安起兵反趙的事。雖則陳安最後兵敗被殺;而且因為反覆不定而被人詬病;但只聽這首樂府;就知道不論他當初起兵是為什麼;可終究還有人記得他反抗外敵之功。”
陳寶兒連忙努力記下這些杜士儀興之所至教授他的東西;突然想起什麼;又問道:“杜師說的是五胡十六國時的趙?”
“不錯;雖說名曰趙;但和戰國時的趙卻大不相同。而且;咱們要去的雲州故城;並非無名之地;當年北魏都城平城就在這兒;唐初劉武周更是盤踞於此;直到貞觀十四年;太宗陛下方才將定襄城移到了這兒;不過永淳元年卻因為默啜破城;城中軍民悉數遷居於朔州。即便如此;當年這裡的居人也是軍遠多於民。貞觀年間釐定戶口的時候;這裡的戶口便只有區區七十餘戶;五百餘人。”
“這麼少?”陳寶兒有些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老師奔波近兩千裡;離開長安城那樣繁華富庶的地方;居然就是成為這樣偏僻冷清地方的長官?
杜士儀教弟子;儘管王翰和崔顥都知道這民歌的出處;但誰都沒有越俎代庖地多嘴。王翰甚至一揚馬鞭;帶著羅盈徑直疾馳到了那放牧中年人的面前;拱了拱手問道:“大兄這隴上歌裡;還能聽出隴西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那中年牧人看到這麼二三十人;又見王翰身下駿馬雄壯;不禁有些警惕;因此對於他的問題也謹慎得很:“阿郎聽錯了;某隻是隨便唱唱。”
“我們又不是查逃戶;不過隨便問問;大兄不用這般緊張”王翰雖家境豪富;為人卻爽朗;聞言也不以為忤;回頭看了杜士儀等人一眼;他便和顏悅色地說;“我們是到雲州去做買賣的;敢問如今雲州城中情形如何?”
聞聽此言;那中年牧人的神情方才輕鬆了一些:“原來你們是去雲州城的。貴主遭襲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好在貴主只在馬邑歇息了兩天便趕回了城中;人心已經安穩下來了。那些馬賊簡直是膽大妄為;竟敢對貴主下手”
抱怨了兩句;他突然若有所思地看著王翰背後那大隊人馬;面色陡然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