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使臣;那是禮制;至於相見商談什麼;那就不是我的分內之事;而是李將軍的職責了。而且;那尚青今日的形狀你也看到了;想來他也更希望避開我。不用擔心;來日方長。”

第一卷當時年少青衫薄 第七百四十三章 用人的訊號

那囊氏尚青此次到鄯州;不但是為了赤嶺立碑事;而且;也是代表吐蕃進長安朝貢的當前去接洽吐蕃使臣的鮮于仲通送來了這樣的資訊之後;杜士儀自然不無考量。

此前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之後;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吐蕃贊普尺帶珠丹掏心窩地說出了實話——從前連年征戰都是因為他年歲尚小;那些統兵大將為了功勞自作主張;其實自己作為贊普;早就有心和大唐修好——於是;回來之後的皇甫惟明帶來了吐蕃贊普的親筆信;一度戰得如火如荼的大唐和吐蕃再次進入了逐漸修好的蜜月期;當今天子李隆基更慨然應許金城公主的上書;派出文武親信;準備在赤嶺立界碑。

然而;這種說辭糊弄不懂軍略的尋常百姓;乃至於迂腐書生興許還可以;杜士儀卻壓根不會相信;那位贊普一開始就打算和大唐友好相處。

為了爭搶河西走廊;乃至於謀取對安西各鎮的實際控制力;河隴連年大戰;對於大唐來說;金帛是猶如流水一般花出去;而邊境軍民亦是疲憊非常;而對於吐蕃來說;精兵強將死的死;敗的敗;再紮實的家底也禁不住這麼敗;更何況;因為贊普尺帶珠丹的多疑;竟然自毀長城殺了大將悉諾邏;這就使得吐蕃軍心更加不穩了。在大唐明顯聲勢更勝吐蕃的時刻;皇甫惟明出使吐蕃;不啻是給了尺帶珠丹一個臺階下;大唐可以因此休戰;而對方又何嘗不是樂得趁此休養生息?

不過;杜士儀又不是戰爭狂;自己鎮守鄯州期間;至少一年半載之內應該是不會有戰事了;這哪裡是壞事。

接下來這半個月;李儉和那囊氏尚青在赤嶺界碑的事情上來回扯皮了一陣子後;最終把那一塊界碑石就此立了起來。而杜士儀在到鄯州之前;就曾經作為中書舍人知制誥;應天子之命寫了一篇赤嶺界碑文;此次只要找人篆刻即可。當然;碑文上少不得歌頌大唐皇帝豐功偉業;吐蕃贊普睦鄰友好;自是華彩美文。當鄯州本地找來的最好石匠日以繼夜將碑刻好之後;李儉便預備陪著尚青動身前往長安。臨行之際;老將軍夤夜悄悄來到了他的書齋中。

“此行鄯州;雖是和大帥相處不過數月;可實在是多承照應。”

見李儉說得誠懇;杜士儀連忙笑道:“李將軍言重了;我不意想突然鎮守鄯州;不能給李將軍幫忙;卻還要你調撥人手供我差遣;應該說;是我多承李將軍照應。至於此前郭英又之事;李將軍就不要放在心上了。此人慧黠;之前藉著其兄戰死的機會脫身;必定深恨你我;如今回到長安;未必就會安分守己。李將軍既然要帶著這一行吐蕃使臣回到長安;只要應對得體;前事應該不會有人重提;陛下也自有任用;到時候請務必留心此人。”

結了仇之後;千萬別當仇人翻不了身;不加以重視;到最後落得個滿盤皆輸的結果;杜士儀對此深有體會。因此;哪怕郭英又很可能在天子面前就已經落得個萬劫不復的印象;他也不會掉以輕心。果然;李儉有些訝異地挑了挑眉道:“郭英又?陛下不把他打發得遠遠的;那已經是他燒高香了;他還能如何

“須知;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小人只要能夠攀附對路子;未必就真的一無所為。”

杜士儀說得鄭重;李儉想想謹慎一些也不是壞事;自己之前也就是一時疏忽;險些出了大亂子。於是;他重重點了點頭;又應杜士儀之請帶了家書給王容;又說了一會兒話便告辭離去了。儘管明日杜士儀少不得還要親自送一程;可那會兒眾目睽睽之下;也就別想說什麼私密之語了。他前腳一走;屏風後頭;赤畢便閃了出來;到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