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人們要追求仁,而其中最急切的,就是“自己若想成就事業,首先就要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首先就要幫助別人顯達”這幾句話。已經成就事業的人對自己能否成功是不用擔心的,如同富人本就很富裕,並不需要去向別人借;已顯達的人,繼續顯達的途徑很多,好比是身份尊貴的人,登高一呼,四面響應的人就很多。人哪有不想自己成就事業讓自己顯達的呢?如果能夠推己及人,讓別人也能成就事業,能夠顯達,那麼,就像萬物回春一樣美滿了。後世談論追求仁的,沒有超過張載的《西銘》的,他認為推仁於百姓與世間萬物,廣濟天下蒼生,都是敬事上天的人理所應當的事。只有這樣做,才算是人,否則就違背了做人的準則,只能算賊。如果人們真的如張載所說的那樣,那麼使天下的人都能成就事業,都能夠顯達,自己卻任勞任怨,天下還有誰能不心悅誠服地擁戴他呢?
第四條,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佩。人之常情,沒有不好逸惡勞的,不論貴賤、智愚、老少,都貪圖安逸,害怕勞苦,這是古今都相同的。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飯,與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稱,那麼旁人就會認可,鬼神就會贊同,認為他是自食其力了。至於種田的農民,織布的婦女,一年到頭勤勉辛勞,不過獲得幾石粟,幾尺布;而富貴人家,終年安逸享樂,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豢養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會贊同,這能夠長久嗎?古代的聖明君主,賢德宰相,比如商湯通宵達旦地工作,周文王無暇吃飯,周公廢寢忘食,坐待天亮,都時時以勤勞激勵自己。《無逸》這個篇章,推論到人若勤勞,便會長壽,人若貪圖安逸,便會夭亡,這是屢試不爽的。為自己著想,則必須習練技藝,磨鍊筋骨,遇到困惑,不斷地學習,不斷勉勵自己身體力行,居安思危。這樣,才會增加智慧,增長才幹。為天下著想,則必須自己忍受飢餓勞苦,只要有一人沒有收穫,就應當視作是自己的罪過。大禹治水,歷盡辛勞,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為天下人謀福利;都是自己非常節儉,拯救百姓卻不辭困苦。荀子偏愛大禹、墨子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勤勞的緣故。
自從軍興以來,往往見到有一技之長,能忍受艱難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當時人的稱讚。而那些沒有才能,也無一技之長,又不習慣勤勞的人,都被當時人所唾棄,最後凍餓而死。因此,勤勞的人便會長壽,安逸的人就會夭折;勤勞,便有才能,就能為人所用,安逸,則無才能,就會被人拋棄。勤勞,便能普濟眾生,連神都會欽佩仰慕;安逸,則無任何價值,神鬼都不會保佑他。所以,君子若要成為人們和神都能信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習慣於勤勞。
我到老年後,身體多病,眼病也越來越厲害,這種狀況已很難改變。你和諸位侄子中,身體強壯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自我修養,治理家業,一定要身心強健,然後才能使家業振興;一定要做到人人悅服鬼神欽敬,然後才會有各種運氣到來。現在寫這四條日課,一方面是我年老時用來自我激勵,以彌補以往的不足的,同時也是要勉勵兩個兒子,每天晚上都按這四條去做,到每個月終時則用這四條來考核。同時把此寄給諸位侄子,希望他們能有成就。
第一部分:養 心守靜——神明如日之升 身體如鼎之鎮
◆原文
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