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逸則夭亡,歷歷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飢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飢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欽。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輩,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敬惕,以補昔歲之衍,並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第一部分:養 心日課四條——慎獨主敬 求仁習勞(2)
●解讀
第一條,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裡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曾子所說的問心無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於天地的境界,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慾更好的辦法,都是這些內容。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於心意而導致不安。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第二條是主敬則身體強健。“敬”這個字,是孔子、孟子用來教育人的,春秋時計程車大夫,也常常說到它。到二程與朱子的千言萬語,都離不開“敬”這個主旨。內心靜定純一,沒有雜念,外表則整齊嚴肅,這就是敬的功夫。出門如同是去見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參加隆重的祭祀活動,這就是敬的氣象。內心修養以安天下百姓,誠篤恭敬則天下太平,這就是敬的效驗。程子說如果上上下下都恭敬,那麼,天地自安本位,萬物自己化育,風調雨順,各種祥瑞都會出現,人的聰明睿智,也都由此而產生。以此敬事上天,使天子感到滿意,所以說敬則一切美事都會齊備。我認為“敬”對人們最切近的功效,尤其在於能使人身體健康。人若莊敬,身體就越來越強,人若貪圖安逸,身體則越來越差。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已是年邁多病,但一遇到廟會祭祀等重大活動,或者是在戰場上碰到危急時刻,也會覺得精神為之一振,僅這點就足以證明“敬”能夠使人身體強壯。如果人能在無論人少或人多、無論事情大小的情況下,都能一一恭敬地做,不敢鬆懈怠慢,那麼,身體必然強健,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第三條,如果追求仁,人們就會感到愉快。大凡人的出生,都是稟賦天地之理而成性,得到天地的氣而成形體。我與百姓及世間萬物,從根本上說是同出一源,如果只知道愛惜自己而不知道為百姓萬物著想,那麼,就違背了這同一的根本。至於做大官,享受優厚的俸祿,高居於百姓之上,則有拯救百姓於痛苦飢餓之中的職責。讀聖賢的書,學習古人,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義,就有啟蒙還不知大義之人的責任。如果只知道自我完善,而不知道教養百姓,就會大大地辜負了上天厚待我的本心。儒家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