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那些實行兵農合一,戰時為兵,閒時為民,戰鬥力比較強,過那些搞募兵制的國家。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歷史上,造反者絕大多數都是無業流民,或者是失去土地農民,因為一無所有,才無所顧忌;那些有田地耕作的農民,有穩定職業的百姓,很少參與造反,即便是有委屈,也多數忍了,他們多數是積極抵抗義軍的主力。

因為有地,便有安穩的生活,而所謂的義軍入侵,所謂的蠻夷入侵,往往會讓他們失去土地,失去安穩的生活,這讓他們拼死反抗。

總之,實行了軍戶制度,讓軍人有了戰鬥意志,有了戰鬥意志,在適當的訓練,就是一隻強軍了。即便是不能縱橫無敵,也可以自保有餘。

而宋朝實行募兵制,當兵是為了掙錢,而錢哪裡有命重要,於是養成來士兵們習慣於大順風戰,善於搶功勞(搶功勞,就是搶錢),而一旦遇到強敵,一旦久攻不克,士氣就會下跌,甚至會奔潰,出現上萬人,十幾萬人,幾十萬人大潰敗。

這在後世時不可想象的,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最為常見。

在揚州實行的軍戶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明朝的軍戶制度,可是在一些細節上卻是改動較大。

明朝的軍戶制度,所有軍戶皆為世襲。每個軍戶的在衛軍士,其主要任務是在固定的衛所充當額軍,被稱為正丁。正丁子弟為次丁或餘丁,正丁死亡,要由該軍屍的次丁、餘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絕嗣,則要由同族人遞補。

也就是說陣亡之後,沒有補助,反而是繼續派丁上前,全家男丁死光了之後,還要牽連上同族。身為軍戶,既要種地,又要賣命,身為軍屬,不會享受到優惠待遇,反而是有著沉重的賦稅,坑人無比。

此外,明朝軍戶身份是世襲的,子子孫孫都要當兵,不允許從事商業、手工業,甚至連科舉考試也不允許參加。

而趙樸設計的軍戶制度,軍戶必須是世代從軍,一戶一丁,也就是說一戶人家在,至少有要一個前去當兵,而其餘的丁口可以從商,可以讀書當官,也可以從事手工業;總之必須有一丁參軍。一旦家中缺少丁口,未參軍,實行重稅;而一旦家中有陣亡將士,則是實行減稅;一旦無故逃避兵役,輕則是收回田地,重則是加重賦稅。

而在揚州,實行按畝納稅,免除人頭稅,實行留五納五;其中稅收中截留三層,用於興辦義學,義學免費為主,主要在提高識字率,較少文盲數量;同時義學中實行軍訓制度,軍戶出身的孩童、少年,必須要參加一定數量的軍事訓練。

此外,重點防備土地兼併,軍戶土地不得隨意買賣。

軍戶制度,看似只是軍事上,卻是設計到了普及初級教育、攤丁入畝、軍訓尚武等制度。

就這樣,在一些大臣,武將的參與之下,軍戶制度草草定稿,然後實行了。至於缺點有多少,問題有多少,剛剛實行兩個月,好壞暫時還不知道。

…………

正是冬天,閒暇的時刻,而軍隊卻不能閒暇。

揚州軍只是廂軍,在訓練的量上只有八字軍的一半,但是三大紀略八項注意必須遵守,寧可軍隊戰鬥力低下些,也不能變成遭殃軍。

經過短暫的訓練,揚州軍有了一絲的氣象,只是戰鬥力真的不怎麼樣。

在戰場上,五萬揚州軍,只需要五千金軍,就可以擊潰,還是要加大訓練量呀!

不過不管怎麼說,揚州軍就這樣成軍了,問題很不少,還需要提高。但是無容置疑的是,不久之後八字軍必然離去。那時揚州軍,將是守衛揚州的主力部隊,揚州需要他們保衛,八字軍主力不會長久的留下,當衛戍部隊,主要還是以征伐金軍為主。

第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