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銳、裝備最先進的部隊,只要沒有了糧草,那也只是個任人宰割的下場。

真是煩惱不斷啊!到了現在,吳世恭也有些後悔自己來到遼東。本以為是一場速戰速決,沒想到變成了長期滯留,這又是一次判斷失誤。不過也怪不得吳世恭判斷失誤,因為誰也料想不到,明軍的目標是要去救援錦州,他們卻能夠慢吞吞地耐住了性子,這救人如救火的俗話在這裡就不再起作用了。

不過現在再後悔也沒什麼用了,吳世恭已經來到了遼東,也只能夠既來之、則安之了。而冷靜下來的吳世恭立刻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

如果汝寧軍要在遼東長期駐紮,那一定要解決糧草的供應問題。而像現在這樣依靠朝廷的發放,那也只能夠幻想那些大人們大發慈悲了,需要他們不扣克,而且按照汝寧軍的實際人數來發放。而按照吳世恭對朝廷官員們的瞭解,除非他們立刻是雷鋒附身,否則絕無可能。

那麼汝寧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力更生了。要做的事也很簡單,同樣建立軍屯,保證汝寧軍的糧草供應。

而到了這個時候,吳世恭發現自己以前的一個誤區。他本來以為關外不是草原,就是不毛之地,根本沒想到遼東有著優質的農田。這時候的他才回想起,後世的遼東,已經從北大荒改名為北大倉了。

而吳世恭的思維更加發散了一下,既然遼東人少地多,那麼為什麼不佔有遼東的土地呢?要知道,關內中原地帶,想要搶佔一些土地就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而在遼東,只要你胃口有多大,就可以圈上多大的土地。只要你能夠在滿清和蒙古的威脅中保住這些土地即可。當然,招募人手耕種這些土地也是個難題。

可是關內的人手這麼多,流民成群結隊,就是找不到一個就食的地方,無論是引誘,還是抓捕流民,都能夠弄到大量的人口,無非是讓他們遷移到遼東罷了。

至於遼東的天氣寒冷,只能種上一季的糧食,那就多種上一些田吧!以數量彌補產量上的不足,這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

而且這麼一來,汝寧軍借款得來的質押土地將會很快獲得,最多土地的價格再放低一些,只要能夠保證安全,那些債主也樂意獲得這些田地,反正那些借給汝寧軍銀子的人不會親自到遼東種田的。

更令人滿意的是,汝寧軍也尋找到了消滅滿清的動力。(未完待續。。)

第七百二十三章總算找到您

在以前,汝寧軍與滿清作戰的目標,除了樸素地保家衛國思想以外,就是要完全消除掉長城以北和關外,滿清和蒙古的威脅,不讓他們有實力再侵犯中原。

而這個目標是與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一脈相承的。保住長城以內,放棄關外、漠北,以分化和貿易禁運來限制住滿清和蒙古的壯大,消除他們的威脅。說實話,如果能把滿清消弱到難以威脅的程度,可能汝寧軍就不再斬盡殺絕。因為耗費大量的軍費和兵力,在茫茫北方冰寒地帶與那些遊牧民族做迷藏,那也會把汝寧軍給拖垮的。

可現在就不一樣了。既然關外可以圈到這麼多的土地,那就說明這樣的戰爭就是有利可圖的。完全可以依照墾荒商行的模式,透過集資募集資金和人員,商行護衛在前面進行開拓,而汝寧軍進行必要的保護,這樣就可以動用民間的力量來完全消滅滿清。因為金錢的力量就是無窮的。

以此類推,為什麼不能再去佔有蒙古河套地區呢?為什麼不能再去佔有朝鮮呢?為什麼不能再去佔有日本列島呢?為什麼不能再去佔有東南亞呢?為什麼不能再去佔有新疆和中亞地區呢?吳世恭完全發現了一條新的擴張之路。

不過現在這一切還只是夢想,現在就是送給吳世恭一塊遼東的土地,他也不會把主要兵力放在遼東的。因為汝寧軍的根在河南,目前最急需的是爭取成為中原霸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