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諸葛亮的路線。

牛進達和蘇寧選擇了第一條路線,過漢中進入蜀中,平定叛亂;若是被叛軍佔據了漢中,那麼打起來就難了,當初王平鎮守漢中的時候,曹爽率軍南下,十八萬軍隊硬是沒能打下三萬軍隊鎮守的漢中,反而沒有打上一場決戰,卻損兵折將,推遲了中國統一時間二十年,是為興勢山之戰。

這場戰役的意義非常深遠,但是由於缺少著名人物的參與,所以不怎麼被重視,但是蘇寧卻是相當重視這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和之後的魏滅蜀之戰,都在漢中戰場的第一階段戰役中,凸顯了興勢山的重要性,王平因為堅持魏延留下來的戰略,據守興勢山,依靠漢城樂城的交替掩護,死守陽平關,打退了曹爽。

而二十年後,蜀軍卻沒能按照王平成功的戰略,放棄了興勢山,以至於漢城樂城被分割,失去了退路,陽平關孤立無援,被攻破,漢中失守,之後的一系列失誤,導致蜀國滅亡;一座興勢山,就在不經意間,將中國歷史改變了,而在那之後,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座不起眼的山,曾經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未完待續。。)

五百一十六 學子出征

或許是因為蘇氏三國廣為流傳的原因,尤其是軍事大學,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國裡面的經典章節幾乎耳熟能詳,三國前期和蜀中扯不上關係,但是到了中期和後期,蘇寧就是以蜀國和魏國之間的戰爭為主線的,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蜀地被人們廣泛瞭解和重視,在那之後,開發蜀中的速度明顯加快了。

發生在蜀中一帶的無數經典戰役,被軍事大學的學生們以及參謀總部數次推演研究,他們發現蘇寧所描述的戰役都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實際上發生過的,所以覺得蘇寧對於蜀中應該相當瞭解,也是因此大部分人並沒有反對蘇寧作為副帥參與此次的蜀中平叛戰役。

學生們在最初的彷徨與迷茫之後,就開始認真的準備戰鬥了,領取自己的盔甲,領取自己的武器,將自己的戰馬好好地餵養,為它洗刷,將它調整到最好的狀態,雖然入蜀之路不甚好走,但是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戰鬥,解除蜀中危機,那麼騎馬就必不可少。

甚至還有學生為了此戰專門溫習了蘇氏三國,想要從中找到擊破敵人的方式,為此蘇寧哭笑不得,雖然書中的戰役大多數都是真實的,但那又不是自己指揮的?那是諸葛亮魏延王平姜維司馬懿這些大才所指揮的戰鬥,和他沒什麼關係,要說此次的平叛之戰,他還真的沒有制定出完整的戰術,雖然參謀總部就此戰作了推演和研究。並且把結果交到了牛進達的手上,但是究竟如何打,還沒有定論。

李靖牛進達還有蘇寧三人聚集在軍事大學裡面進行著戰術的討論,此次的蜀中平叛,並不是太難,叛軍僅僅把活動範圍限制在蜀中平原,並未將控制範圍擴充套件到比較難以攻打的地方,入蜀最重要的一條道路劍閣也沒有被叛軍掌握,所以這群叛軍完全不懂打仗,只知道搶奪財物和土地。沒有政治目的。

這樣的叛軍是很好對付的。但是比較難的就在於,這一戰的目的被規定並非是全殲敵軍這樣,要是全殲敵軍的,蘇寧有很多種方法誘敵深入。選擇比較合適的地形。將這群叛軍一把火燒光。就好像當初諸葛亮對付藤甲軍一樣,很容易,但是無論是參謀總部還是李二陛下。都提出了一個要求,此戰不在於殲敵數量之多寡,而在於俘虜數量之多寡,大唐現在並不希望主動挑起對外戰爭,那麼戰俘的來源就要從內部著手,叛亂一次不容易……

尼瑪,蘇寧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整個人都斯巴達了,我的大唐要不要這麼萌……

要打贏,這是毫無疑問的,還要把敵人全部都給抓住,儘可能的用最少的殺敵數量奠定此次戰爭的勝利,然後抓住俘虜,俘虜的數量不得少於五萬,這是最低的額度,因為就情報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