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此症,上策就是長生不老,柄權永在掌握,這顯然不可能;中策則是在報應下落時提前離場——移民跑路。這條現實些,但跑路要儘早,地方也要選好,不然依舊報應不爽;最下策便是更改成王敗寇的規則,不過這規則已執行兩千餘年,豈是他更改得了的。(未完待續。)

壬卷 家與國 第四十二章 指責

簡單安排幾件事情並在頭七祭拜屠殺死者後,楊銳就病了。發燒、昏迷、神識不清,甚至開始日日昏睡,這是他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生病。一個從不生病之人忽然病倒,且病的如此厲害,頓時把程莐還有章太炎等人給嚇壞了,是以全國的中西醫都緊急入京勘察病情,可誰也說不清總理到底是得了什麼病,有人說是肺炎,有人說只是普通感冒,還有人暗自猜測可能是西班牙流感……,反正是說什麼的都有,該用的藥也用了,就是不見好。

後面又有人傳說這是死去的冤魂向總理鳴冤所致——清洗被殺的大部分是老實的、一心做事的同志,他們素來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卻忽然慘遭橫禍,當然會滿腹怨氣。總理是復興會之長、又是一國之首,那些冤魂自然要找總理喊冤。總理此時被十幾萬冤魂拖著圍著,不得不安撫眾冤魂,自然就醒不來。

神僧y大師的鬼話是越來越多人相信,而且他說的也不是沒道理,全國糟此大亂,審判又一直拖著,誰也不知道政府接下來會幹什麼。其實審判拖著不是政府在拖,而是大理寺沒有準備好。這一次國亂,損失最重的是西北、華北、西南諸省,華南、華東一帶倒是沒那麼瘋狂,而已經敕令分封地方,則什麼也沒有發生。

可即便這樣,也殺了十五六萬人,事後被捕的官員和農會幹部大概有一萬三千餘人,這麼多人要審判,大理寺必須從其他地方調人過去。這可不是幾天就能完成的。見y大師說是這個原因,次日蔡元培便由督察院提起公訴。於京師大理寺公開受審。

雖然只是蔡元培一人受審,但如何處理政變的基調卻由此定下。報紙上對於復興會的攻擊倒是轉了方向,開始關注蔡案。其中絕大部分報紙肯定政府此舉,認為此為民主之先聲,當然也有少數報紙認為這依舊是復興會的**把戲,公審並不能代表什麼任何進步。其中,叫囂最厲害的就是香港的《民聲》報,從五月十五開始該報就放言復興會已是落後的代表,是要推翻的物件;對蔡案公審,該報更是認為審訊物件發生嚴重錯誤。真正該受審的應該是整個復興會而不僅僅是屠夫蔡元培。

昔年即便是民聲雜誌,也常常因為經費不足而停刊,而社長劉思復更幾乎可以說是餓死的,可現在的晦明學社卻是鳥槍換炮——和一干洋人同志搭上線後,總理杜雯,也就是女王同志開始有了花不光的錢,雜誌變成報紙不說,還日日出報,且全是大開版面;報社記者則各地蹲點。一旦有什麼負面新聞,報紙很快就能次日刊出文章或譏或諷。

蔡元培公審的當日,總理杜雯同志正在辦公室接待外賓。

“杜,我想不用我介紹。你就應該認識他們。”外賓們笑意盈盈的看著杜雯,而他們身後站著的則是大名鼎鼎、懸賞萬元的陳其美和胡漢民。

“當然認識。”杜雯之前就是從同盟會裡退出來的,對於孫汶等人。她以前還抱著一些希望,可現在物是人非。她並不覺得同孫汶等人還有什麼作用。“可惜當初與諸君志談不到一塊,現在更是志不同道不合……”

當初在東京退會還不忘要回一塊錢會費的女子。現在卻鄙夷的說什麼志不同道不合,胡漢民當即忍不住站出來。他想反駁時,旁邊的陳其美趕緊將他一拉,等於是攔住了他。陳其美笑道:“即使是志不同道不合,可面對復興會那也是志同道合啊。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杜雯總理仇視楊竟成,我們也仇視楊竟成,那大家自然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