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是這世上,像你這麼聰明的人,依然是少數……”說完便意味深長地看了看她。
康熙話音剛落,素皚心裡一驚,電光火石間,瞬間懂了!她明白他在擔心什麼了!康熙畢竟是一個封建皇朝的統治者,所謂皇帝,那就是說這天下只能姓愛新覺羅!他最怕什麼?怕有人造反!
他不同意開海禁,通貿易乃是怕海禁一開,則民智即開,會有人按捺不住出來造反。自古君王,甭管他多麼二多麼不靠譜,造反都是他的大忌!
就算像明朝嘉靖皇帝那樣整日只知煉丹修道,任嚴嵩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他也不管的奇葩,在得知嚴世蕃有謀反之心時,即便自己已經是出氣多進氣少了,卻還是會立馬彈起來收拾嚴家父子!
所以,康熙最容不得的,是造反,即使是可能性,他也要把它扼殺在搖籃裡!素皚想通這一點,也不得不在心裡暗自佩服康熙,只是一觀旋即便能想到問題的重點,其深謀遠慮實在讓人驚佩。
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素皚姑娘也不是全無準備的。
“皇阿瑪,”素皚深深磕了一個頭,定定心神,緩緩道:“我華夏擁有著五千餘年的燦爛歷史,在這幾千年中,朝代更迭,文明興衰,有的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跡可尋,有的卻依然榮光照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歷朝歷代,每個君王,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世,可是古往今來又有誰做到了呢?我們就說唐代吧,它曾經盛極一時,但在經過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土地兼併,藩王割據,後期更是經濟衰退,戰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滅亡。”
“可見一個國家若是壞,只能是因為內部的原因,我們知道,果子都是從裡面腐爛的。”
“而反觀盛唐之時,正是因為君主大力平定外患,穩固邊疆,又與周邊各國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互通有無,才出現一個社會安定,武功興盛,萬國來朝的治世局面!”
“可見與外部勢力的交往,並不能作為一個評定國家興衰的理由,無論這種交往是在朝堂還是民間。自古以來,老百姓會造反,會起義,皆是因為三餐不繼,食不果腹,吃不飽穿不暖,被逼到沒有辦法了才會這麼幹。若是國泰民安,老百姓豐衣足食,又怎會有人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幹這事兒,莫不是吃飽了撐的嗎?”說到這兒,素皚自己也發現用詞不雅,不過算了,只要意思對了就行。哪知康熙竟忽然笑出來……
素皚沒工夫自嘲,繼續說。
“所以,一個國家要常盛久安,靠的是君王能夠思百姓所思,急百姓所急,與民休息,在朝堂上能夠選賢用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文治武功皆面面俱到,君臣民齊心,才能開創一代盛世,才有千秋萬代的可能!古語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能夠推翻統治者的永遠只有他的老百姓。是以,百姓才是國家的基石。一個君王的所思所想,應該皆從此出發,社稷才能穩定,江山才能穩固!”素皚頓了頓,緩了口氣,見康熙凝神聽著,便繼續說。
“我們再說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致力於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與周邊甚至更遠的國家進行和平外交,甚至震懾了倭寇,牽制了蒙元勢力,使國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安寧時期。而後來的明朝,關閉海禁,內閣集團與宦官集團相互對峙,黨爭四起,皇帝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弄得國家朝綱敗壞,百姓民不聊生,這才亡了。”
“所以,縱觀古今,能與外部國家頻繁交往,和諧共處的時代,必定也是國力強盛,百二河山,黃人守日的時代!皇阿瑪登基二十餘年,勵精圖治,誓要開創出一片繁華盛世。如今三藩已平,臺灣已收,準部也是指日可待,正是安內平外,內外兼修之時。”
“是以,惟願我大清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