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糅合在了一起,構成湖南人所具有的血性,成為驅動大批湖南人成材的動力。
湖南人的血性不是說說而已。湖南的省會長沙,是一個充滿著血腥的城市。翻開中國的歷史,任何一次大的震盪,都沒缺少長沙這個角色。但長沙在血雨腥風中始終昂揚著頭,長沙不承認自己的悲壯,喜歡別人恭維它的頑強。在這裡,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狂言:中國幸虧有個湖南,湖南幸虧有個長沙!毛澤東的那首《沁園春?長沙》,使長沙聲名遠揚。
長沙的頑強,數不勝數。
1179年,辛棄疾任長沙知府,時值金軍大舉南犯,山河破碎。辛棄疾發出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呼聲。長沙人用陌生的眼光疑惑地注視著這位文人——他能守住長沙嗎?事實說明,他率領“飛虎軍”抵抗金軍,成為維護南宋政權的重要軍事支柱。
1275年,元軍圍攻長沙。潭州軍民在李市的率領下,展開了一場悲壯的保衛戰。三千長沙的守軍大戰數萬元軍,百分之百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堅守了好幾個月,盼不到援兵,城池危在旦夕。李市端坐熊湘閣,令部將沈忠將他的全家老少集中在一起,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元軍雖然惱怒於長沙的頑強,但也懾於湖南人的勇猛,城破後,悉心安撫,約束士兵,不許濫殺無辜。
長沙之所以頑強,之所以不畏強暴,不怕流血,因為它是湖湘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地。有屈原,就會有賈誼,就會有王船山。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構成湖湘文化的基石。中國近代以譚嗣同和陳天華為代表的大批湖南志士或引頸就義,或投水自盡,就是三閭大夫的風範遺傳。
嶽麓書院進一步豐富了湖湘文化,這座千年書院,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就是清華、北大也難望其項背。幾乎三分之二的近代湖南志士從嶽麓書院畢業,或參加革命以後來此係統進修,或流連於它的邊緣受到薰陶。嶽麓書院北宋時就是中國的四大書院之一。四川綿陽人張軾在這裡執教,還專門跑到福建武夷山將他的好友朱熹請來,朱、張會講,一時轟動;朱張渡,愛晚亭,詩意盎然。最後朱熹也愛上瀟湘大地了,六十三歲還奔長沙而來,出任荊南路安撫使兼潭州知府。
有人說長沙的嶽麓山上盡是一些墳墓。而這座山之所以聲名遠播,就是因為這些墳墓。這些墳墓是國寶,其中安息的人物,是近代史上湖南所有的精英:黃興、蔡鍔、焦達峰、陳開新……
。。
什麼是血性?(5)
這裡不僅僅是革命者的歸宿,也是湖湘人物的出發點。“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支支湘軍、一批批挽救清朝的中興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燾、羅澤南……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將九州攪得天翻地覆。
如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慨然北上,去從事維新變法。
一批批辛亥革命的元勳,如黃興、蔡鍔、宋教仁、劉道一、劉揆一、秋瑾、陳天華、焦達峰……他們從嶽麓山下出發,去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而王輳г恕⒀疃取⑻費雨'等人,也從嶽麓山下出發,要使君主立憲制奏出近代中國風采的交響。
一批批共產主義者,如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任弼時……在這裡學習、鍛鍊、辯論、思索、探討,到湘江中流擊水,開創出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中的傑出湖南人,無一不在長沙,在嶽麓山下、湘江之畔,接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