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扶住李世民說道:“王白矣。”

聽到李玄的話後,李世民頓時眼睛一亮。“王白不是皇字嗎?這是暗示他願意輔佐我做皇帝嗎?如果真是如此,在風雪中這半個多時辰也算是值了。”

李玄攙扶著李世民,進入了大廳,分賓主落座後,僕人端來了茶水。

茶罷,李玄面帶愧疚的說道:“山野之人,疏懶成性,怠慢秦王殿下了,讓殿下承受風寒,不勝愧赧。”

李世民說道:“世民此來,只為求賢。願永安王能夠襄助本王。”

李玄笑道:“願聞秦王之志。”

李世民慷慨而言道:“大唐初建,百姓居無定所,突厥虎視眈眈,世民不才,備不量力,欲建盛世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成就。願永安王開吾之愚而拯救天下百姓之厄,實為萬幸。”

李玄答道:“自前隋煬帝以來,殘虐百姓,大修宮室,三徵高句麗,隨之天下大亂,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揭竿而起,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慘遭無辜殺死,餓死的不計其數,天下人口十不存一。而北方突厥則趁我中原虛弱,屢屢犯我邊境,掠我百姓,如今對我大唐更是心存蔑視,頻頻羞辱。然事有先後,物有本末,昔秦皇漢武,莫不是先穩其內,待國內穩定,上下一心,方擊其外,均建立赫赫文治武功,名留青史。玄希望秦王殿下能夠對突厥一時隱忍,內修政理,招攬人才,外擴軍備,獎勵軍功。突厥善呈一時之威,而不修內政,待其有變,則遠征突厥,天下百姓必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誠如是,則大業可成,盛世可期矣。攘外必先安內,此玄為秦王謀者也。願秦王用之。”

秦王聞言,頓首拜謝道:“永安王之言,頓開茅塞,讓世民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只是不知具體該如何安內,如何攘外啊?”

李玄正視秦王道:“安內必重視國力,畢竟國力消漲才是大國興亡的根本。然何為國力?玄認為國力為:其一、法令穩定,國內無動盪人禍;其二、人口眾多,民家富庶,田業興旺;其三、國庫充盈,財貨充足;其四、政令通達,舉國凝聚,如臂使指;其五、甲兵強盛,鐵騎精良;其六、重視科技,提高技術……。”

李玄侃侃而論,李世民一次次把座位往李玄身邊移動,以便聽得更加仔細。兩人一人說得出神,一個聽得入迷,轉瞬間,太陽已經懸掛高空,二人竟然絲毫未覺。趙猛為兩人端來了飯菜,兩人下意識的端起了碗筷,時而感慨,時而大笑,完全無視趙猛的存在。

李玄將來到大唐後的所思所想如波濤洶湧的潮水一般,沒有絲毫停滯的呼嘯奔瀉,迸發而出,他流淌著自己,燃燒著自己,解說著自己的見解;而作為秦王的李世民,則猶如空谷滄海,接納著李玄無盡的奔流而沒有絲毫的滿足。

轉眼間,夜幕降臨,忘情間,不覺又是紅日臨窗。晝夜交替,轉瞬三天兩夜過去了,兩人依然談興正濃,毫無倦意。

第二十七章 無辜的斷刃

清晨,太極宮。夜鷹統領向皇帝李淵稟報道:“陛下,夜鷹斷刃已經從天牢中放出,現在正在宮門外等候,等待陛下訓示。”

“斷刃嗎?朕就不見了。你代表朕勉勵一下他,讓他繼續在夜鷹為朕忠心做事。”李淵指示道。

“是。”夜鷹統領回答道。

李淵詢問夜鷹統領道:“太子和永安王相處的如何?”

夜鷹統領面帶為難的回答道:“陛下囑咐過太子後,第二天大早,太子就去拜訪了永安王。但是永安王尚在沉睡,太子就留下請柬,返回東宮了。請柬上,太子邀請永安王晚上到東宮赴宴,不過永安王爽約了,並沒有去。這讓太子很不滿,罵永安王給臉不要臉?”

“額?怎麼會如此?永安王為什麼會爽約呢?不是故意的吧?”李淵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