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也是對中華豐富文化的莫大打擊。不過在漢代,學校的發展卻是一個小高峰,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數量非常之多。

然而自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大陸四分五裂,直到後來的五胡亂花,數百年間,中華文化的發展非常之緩慢,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而學校更是處於低迷之中。尤其是向高偉這中昏君當政期間,寺廟寶剎倒是隨處可見,而學府卻不受重視。

歷史上,直到楊堅統一了大陸,南北向通,在楊堅、楊廣父子的努力下,漢文化才逐漸加快了發展腳步,到唐朝時達到了一個巔峰的狀態。

而今,高興在轄地開創學府,錄取學生不分貧窮貴賤,不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這個混亂的,人命不如豬狗的年代,也實在有些稀奇。

訊息一傳出,四州之地百姓盡皆震動,而那些在本地擁有相當勢力的大族則露出了排斥與不屑的情緒。

這些豪門大族之所以有如許高的聲望和勢力,這與他們掌握著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資源是分不開的。當時還未開科舉,讀書人想要進入仕途,沒有人引薦是不行的。而豪門大族在朝廷中很有發言權,他們也利用這個制度籠絡了許多人才,勢力便愈發壯大。

此時高興要開辦學府,他的目的十分簡單,那就是要培養嫡系人才,將豪門大族的影響力將至最低,不受他們的掣肘。

學業與生命這個單選題擺在面前時,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更不必說在那個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考慮到了這點,高興則在招生告示上添上了這樣一條:凡是從學堂透過考核,順利畢業的學生都將被官府錄用,量才安排崗位。

這個附加條款,對於廣大在底層苦苦掙扎的百姓來說無異於上帝的福音。

士農工商,由此可見,士大夫的地位是多麼尊崇。要想成為人上人,做官無疑是最快,最佳,也是唯一的途徑。

而此時,高興將這個機會送到面前,怎不叫無數百姓趨之如鶩?城中佈告才貼出半個時辰,便有無數百姓領著自家孩子來到刺史府報名,儘管在他們的人知裡讀書的學費不低。然而,正所謂勒緊褲帶過三年,榮華富貴在眼前。

四州之地的反響出乎意料的好,高興既是欣喜又倍感頭疼。喜的是百姓態度熱情積極,憂的是手中資源有限,根本無法容納那許多報名的學生。

對於這種情況,高興不得不精益求精,甄選聰慧靈敏之輩,即使如此,到八號報名截止這天,總共錄取的孩子也有一千五百人。

學校的地址設在青州東郊一處環境優美僻靜之所在,距離青州城只有五里之遙。有魯智深率領的三個師的兵力,高興想要建一個不需要多麼奢華,只需要遮風擋雨的房舍並不困難。在六月底時,學校的基本設施便已經全部竣工。至於美化校園之類的工作都是後續的事,魯智深不必負責。他的任務便是玩命地操練新軍,讓他們迅速凝聚成戰鬥力,好應對朝廷隨時都會南下的討逆大軍。

有了學生,校舍,自然不能沒有老師。老師的人選高興早有計較,那便是以趙構為首的興華會成員。

一個官員能否勝任自己的職務,禮儀詩書,聖人之道似乎不能作為最根本的衡量標準。

因此高興所辦的學堂,並不是單純地教授四書五經,封建時代的禮義詩書,而是加減乘除等基礎數學,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認字。

不過祖宗留下的精華高興自然也不會拋棄,只是此時精力有限,為了速成,他也不得不如此。只有以最快的速度穩定局勢,掌控局面,並從根本上動搖世家豪門的根基,在以後的博弈中高興才能取得主動權。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能夠入選進入學堂的孩子自然歡天喜地,不能進入者自然頹喪無比,尤其是這其中有些是因為家庭之故,交不起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