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隱身能力。
德國海軍反潛驅逐艦司令霍斯中將在報告上指出,他帶領德國反潛艦隊在波羅的海跟蘇聯潛艇艦隊多次交戰,蘇聯人的潛艇根本不堪一擊。這種情況跟在北冰洋至大西洋航線上的所謂蘇聯潛艇根本無法對比,就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差距太大完全不像是一個屬於同一個國家的潛艦隊作戰能力。
報告最後指出在大西洋至北冰洋航線上的潛艇未必是蘇聯潛艇的觀點,首次糾正為“不明國籍潛艇”。同時,報告認為有可能是英國潛艇從中華帝國獲取的更先進的潛艇。出於政治原因,德國海軍的報告未直接提及中華帝國海軍,但總總跡象表明他們已經開始懷疑了。
“證據!我要證據!”
這句話幾乎成為每一位同盟國高官的口頭禪,據說出自希特勒大罵蓋尼茨的臺詞,此後更是傳出羅斯福訓斥美國海上自衛隊主官麥克阿瑟時也曾經說過此類話的訊息。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是希特勒還是羅斯福,都不想正面跟中華帝國碰撞,除非有了確鑿的證據表明他們的懷疑是正確的。否則就這樣指責是中華帝國海軍所為,只能給中華帝國參戰帶來藉口,顯然那種情況是希特勒和羅斯福都不希望看到的,至少暫時是這樣的想法。
就在中華帝國海軍潛艦隊襲擊同盟國海上交通線的前三個月的時間裡,德國將海上的鉅額損失的賬都算到了蘇聯人的頭上,對蘇聯發動了瘋狂的進攻。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德國F集團軍群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使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
希特勒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17rì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東進,轉隸D集團軍群,以支援第22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上游向中蘇邊境挺進。
希特勒的戰術安排很合理,因為此時美德海軍已經切斷了蘇聯從海上獲取補給的通道,只要再切斷蘇聯跟中華帝國的貿易通道,那麼徹底滅亡蘇聯也就容易了。
擺在同盟國面前最大的困難實際上不是蘇聯紅軍的頑強抵抗,反而是因為中華帝國從陸路向蘇聯提供大規模的戰爭物資,只要中華帝國對蘇聯的補給不斷,同盟國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消滅蘇聯。所以,希特勒決定抽調兵力進攻蘇聯西部城市,以便切斷蘇聯跟中華帝國的陸上聯絡。
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F集團軍群(轄有26個軍,含12個裝甲軍,計24個師約64萬人,近2500輛坦克,8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的2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不過由於交通等問題,第F集團軍群的前進步伐有所放慢,給了蘇軍一定的準備時間。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
7月12rì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員,赫魯曉夫任軍事委員會委員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擔負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28、38、57集團軍殘部,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下轄第13、第22、第23坦克軍,包括M28A3主戰坦克1240輛),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編制內共有38個師,但只有16個師(第62、63集團軍的全部,第64集團軍2個師,坦克第1、第4集團軍各1個師)能夠佔領主要地帶的防禦陣地,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
蘇軍和德軍除了火炮數量相當外,在飛機、坦克、兵力方面,德軍實力佔絕對優勢。
兵力上佔絕對優勢的德軍強悍地向前推進,其他同盟**隊亦展開猛烈的“狐假虎威”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