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抗議。”首相立刻回答。

國王的腳步也隨之變得焦躁。

“公爵不僅和抗議者們暗中聯絡,他還在收買各地的議員,讓他們繼續和政府作對,以便激化朝野間的對抗。”首相繼續說了下去,“陛下,最近奧爾良公爵的活動日趨頻繁,我有理由認為,他們想要作亂。”

在不經意之間,國王陛下憤恨地握緊了拳頭。

比起遠在天邊的希臘,法國本身更加值得他們憂心忡忡。

比起討厭的波拿巴,奧爾良這個名字更加讓他厭惡透頂。

因為,奧爾良公爵一家,此刻正威脅著他的王位,並且他們不憚於使用各種或眀或暗的手段,動搖波旁王室的統治。

從復辟開始,他就堅決支援嚴厲清算那些在大革命期間造反過的革命領袖,以及那些堅定支援波拿巴家族的人,在他的嚴厲打擊下,大量政敵和平民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而白色恐怖也激起了他的敵人們的痛恨和反擊,1820年2月14日,他的小兒子貝里公爵被刺殺身亡。

王子被殺,不僅僅給波旁王室帶來了悲痛和憤怒,也帶來了繼承危機:

路易十八沒有子女,他的繼承人只能是他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查理十世國王;查理十世國王有兩個兒子,然而大兒子王太子沒有子嗣,小兒子貝里公爵被殺的時候,也沒有兒子,只有公爵夫人瑪麗·卡洛琳公主當時懷著孕,子女未知。

按照法國古老的繼承法則,女性是沒有繼承權的,那也就意味著如果這時候懷著孕的卡洛琳公主生下來的是女兒,那麼王位就只能在未來眼睜睜地流到離王室最近的旁支宗藩手中——這個旁支,就是奧爾良公爵一族。

奧爾良公爵,祖上是路易十四的弟弟菲利普王子,此時也是血緣和王室最為接近的王族支系。

血緣上的尊貴,既讓他們擁有了大筆的財富和榮譽,又讓他們擁有了覬覦王位的野心,在大革命時代,當時的奧爾良公爵就積極投身革命,以此來動搖王室的統治,一度公爵的宅邸羅亞爾宮成為了革命領袖們的聚會場所,公爵甚至主動放棄了貴族頭銜,並且改名為菲利普-平等,以此來討好群眾。

後來,在路易十六的審判當中,這位公爵投下了贊成票,支援對路易十六處以死刑。

然而他卻沒有能夠駕馭住革命的烈火,在接下來的大恐怖時代當中,這位投機革命的公爵最終還是被雅各賓派送上了斷頭臺,所有的陰謀也成為了黃粱一夢。

公爵雖然身死,但是他的血脈和野心卻沒有斷絕,他的兒子路易-菲利普逃離了法國,並且最終隨著波旁王室的復辟又回來了,重新取回了奧爾良公爵的頭銜和大筆財富。

波旁王家並沒有忘記奧爾良公爵一家當年的所作所為,甚至還有人痛罵他們為弒君犯;而奧爾良公爵一家也沒有忘了祖上相傳的野心,到處收買人心,和王家唱對臺戲,其野心可謂是路人皆知。

可以想象,貝里公爵的死,給波旁王家帶來了多大的恐慌,又給奧爾良公爵一家帶來了多大的希望——他們眼看就要以和平手段,兵不血刃地拿下王位了。

然而,在最後關頭,命運再一次垂憐了多災多難的波旁王室。

1820年9月29日,貝里公爵夫人在杜伊勒裡宮內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小王子立刻就成為了波旁王家未來的繼承人,查理十世國王把他稱為上帝賜予的孩子。

而奧爾良公爵和他們的支持者,眼看到手的王位旁落,更加充滿了憤怒。

他們利用當時公爵夫人生下孩子時,王室親貴不在場的事實,大肆散佈謠言,宣稱這個兒子是被替換過的,公爵夫人拿著一個外面抱養過來的孩子替換了自己生下的女兒。

(早先為了確定王室繼承人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