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話便可以將吳王和魏王兩個皇子一下子陷入漩渦,從而使他們從儲君之爭中出局。
但是闞稜卻拒絕了這個提議。雖然沒有問過謝逸,但是從長安離開的時候,謝逸其實已經有過相關的暗示。
“涉及吳王,請舅兄謹慎!”
這是謝逸當時的原話,能這麼說自然是有道理的,謝家欠吳王府的那幾個人情是一方面。
其實謝逸也有自保之意,其實自己現在幫李治做的事情也是謀儲,但是做的比較謹慎。且行動更為隱秘。
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即便是現在不明顯。但將來透過蛛絲馬跡和事情後果,李世民也會推斷出,察覺出什麼來。
一個外臣,為了某些利益卻讓皇帝的幾個兒子自相殘殺,影響太子之位的定奪,這顯然是犯忌諱的事情。
沒有那個皇帝喜歡這樣的臣子。甚至會非常仇恨,那樣會是什麼下場?
但這件事不能不做,也不是不能做,但必須要有度。
如果只是將魏王李泰謀害廢太子李承乾的一些證據拿出來,廢掉了李泰。那是有理有據,那是正視聽,甚至可以說是為君分憂,為國為民的公義之舉。
這是站得住腳的理由,也是大義凜然的理由,即便是其中夾在了些許私心,皇帝即便是明知道,也不能把你怎麼樣,也不會怎樣。
但是如果把吳王李恪也牽連進去,那就顯得太過刻意,太過功利,一旦李世民察覺之後會怎麼想呢?
尤其是當你知道王君度餘孽要幹什麼,卻不及時阻止,放任其行為。那麼就會被視作同謀,是謀害其皇子,是其心可誅的行為。
不見得所有皇子都倒臺了,李治才能登上皇位。如果非要用這種方式進入東宮,顯得太過殘酷,皇帝也會十分驚醒,將來李治當皇帝之後說不定會翻過來懷疑自己。
謝逸是個聰明人,他懂得適可而止,懂得揣度帝王所能容忍的底線。
所以無論是為了李治,還是為了自己,李恪這邊都不能輕易亂動,自己的行為必須十分謹慎。
當然了,如果是李泰那邊的行為,或者旁的什麼特殊情況,那就怪不得自己了。這種事情本來就有天命和氣數的成分,怪不得旁人。
再者,謝逸也有一些個人情愫在裡面,其實無論是原來的歷史,還是今世的接觸,他對吳王李恪本人還是頗為欣賞的。
對一個欣賞的人動手,且是見不得光的伎倆,謝逸有些不屑。
這些話他沒有和闞稜說的太明白點,但有這個暗示已經足夠了,闞稜是聰明人,他懂辦事的分寸。
事實也是如此,他拒絕了蕭月仙的提議,完全是按照謝逸的交代執行。
沒有牽連到吳王李恪,雖然不知道王君度的餘孽打算怎麼辦吳王殿下拖下水,但是及時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他們控制。
不管有怎樣的招數都來不及出手,這樣一來,目的就達到了。
……
在吳王李恪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躲過了一場危機。
可能他永遠不會知道,有人幫了自己,更不會知道這是謝逸還他的人情,但是闞稜還是這麼做了。
至於將來怎麼樣還不得而知,闞稜和謝逸的態度一樣,把人情都還了,將來做事情就不必那麼多顧忌。
人情這種事,更多的是問心無愧。
至於這些王君度餘孽。無關緊要自然不用留,對付這種人沒有仁慈可言。蕭月仙等人的手段很多,他們知道怎麼樣讓一群人死去卻不被人發現。
至於那些主要的案犯,則被他們秘密押送回長安去。
雖然目前這些人嘴巴很硬,什麼也不交代,但總是會有辦法的。審訊是一份技術,闞稜很有經驗,謝逸也正好有些手段。